全球掀起AI人才爭奪戰,日本落後中美

2018/07/05


      全球人工智慧(AI)專家的爭奪戰正越來越激烈。汽車的自動駕駛、顧客數據的分析、語音識別和人臉識別系統,在經濟的數位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眾多商業領域都需要精通AI的技術人員。有調查顯示,全球存在70萬AI人才的缺口,爭奪21世紀技術主導權的中美兩國正在激烈爭奪AI人才。仍保留年功序列工資制的日本企業能敵得過中美嗎?

  

      爵士樂之都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2月召開的美國AI學會上,漢語彷彿成了「通用語」。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等中國IT巨頭極力招攬人才,掌握專業知識的學生們為尋找能發揮能力的職場而被吸引過去。

 

  需要100萬,缺70萬

  

      騰訊旗下的研究機構匯總的AI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企業的AI人才需求量達100萬人。而實際活躍的專業人才只有30萬人。具備相關研究功能的教育機構全球約有370處,不過每年只能培育出2萬名AI人才。為了填補巨大的人才缺口,各企業紛紛跨國境尋找人才。

 

 

     美國谷歌於2018年春季在北京成立了「谷歌AI中國中心」。招募能帶來全新理念的技術人員。目的是在中國獲得能引領技術創新的優秀學生。

  

       圍繞人工智慧(AI),中美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國於2017年夏季發佈了國家級的AI發展計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將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一方面,美國2018年5月,邀請頂級技術人員出席在白宮舉行的「AI峰會」,宣稱「將死守美國的領導地位」。

    

      預計到2025年全球生成的數據量將膨脹至2016年的10倍,達163萬億GB。具備高度化數學、統計和資訊處理知識的AI技術人員的工作就是思考如何活用這些龐大的數據。

 

   平均年收270萬人民幣

 

     各企業在水面下以重金吸引優秀的人才。在美國矽谷,從事AI相關服務的Paloaltoinsight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石角友愛表示,在Facebook公司,被稱為「數據科學家」的數學分析師的平均年收達4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70萬元)。谷歌和亞馬遜給出的薪資水準也和Facebook差不多,「就連IBM等大企業也為確保數據分析師而苦惱」。

 


 

      而日本的劣勢明顯。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統計,美國IT人才的平均年收入約為1200萬日元,而日本僅為600萬日元左右。在美國,IT人才的收入是所有行業平均收入的2.4倍,而日本為1.7倍。中國和印度則達到7~9倍。

  

      日本經濟産業省面向IT企業員工實施的調查顯示,回答所在企業「完全採用年功序列工資制」的佔7%。包括「以年功序列為基礎,根據能力和成果適當調整薪資」的在內,5成以上的企業仍保留著年功序列制。很顯然,如果繼續保留僵硬的薪資體系,日本無法在以AI為核心的全球技術開發競爭中取勝。

   

      「招募7位天才和50位卓越人才」,日本運營服飾購物網站「走走城(ZOZOTOWN)」的START TODAY公司社長前澤友作親自通過推特招募具備機械學習等高度化知識的技術人員,開出的年薪最高達1億日元。

  

      豐田汽車1月將吉爾·普拉特(Gill A. Pratt)提拔為副社長。普拉特是AI 領域的專家,曾在美國國防部主導AI相關項目。3月成立了開發自動駕駛尖端技術的新公司。集團投資額超過3千億日元,並面向AI人才引入新的人事制度。

  

 

      不過,能夠提供充足的預算和充滿吸引力的研究材料的日本企業為數不多。有必要舉全國之力培養AI人才,而不是僅憑企業的一己之力。

 

      滋賀大學於2017年4月新成立了數據科學學院。橫濱市立大學和廣島大學也於今年春季成立了同樣的學院,報名該專業的學生眾多。不過,在AI研究方面完成碩士課程的學生每年只有2800人。東京大學的特聘副教授松尾豐表示,「活用AI,能夠進一步發揮機器人等日本的優勢」,呼籲舉全國之力培養AI人才。

  

       中美兩國正在競相開闢「數字世紀」,這導致兩國之間産生了激烈的貿易摩擦,中國的追趕令美國神經緊張,人才爭奪戰可能愈發激烈。在全球爭奪AI人才的背景下,日本該如何培養和活用AI人才?這左右著主導權之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加藤宏一、北爪匡、大越優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