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短缺,日本培養動畫師使出各種招數
2024/01/03
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正在絞盡腦汁培養「動畫師(Animator)」。由於海內外的動畫人氣高漲,作品數量增加,負責整個作畫工作的人才處於短缺狀態。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引進了速成型培訓課程以及促使學員提升技能的鑒定考試等,正在舉全行業之力保護日本的動畫産業。
作品越來越多,人手嚴重短缺
東映動畫2023年4月開設了「作畫學院」。在每天輪班的5名講師的指導下,10名學員充滿熱情地繪畫。講師不僅有公司內部的人才,還有從外部聘請的資深現役動畫師。以實際作品等為教材,致力於製作作為基礎工序的「動畫」「原畫」。
![]() |
學員不需要繳納學費。為了讓學員能夠專心提高技能,反而每月為其提供1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214.7元)的獎學金。為期1年的課程結束後,只要考試合格,就會錄用為簽約動畫師。5月至7月進行了2024年度學員(第2期學員)的選拔,計劃錄取約10人,但報名人數接近150人。
關於「作畫學院」的意義,負責人梅沢淳稔稱:「我們抱有必須培養後來人的危機感」。據其介紹,動畫因品質上乘而引發話題的情況增加,人們對保持和提高動畫水準的期待越來越高,結果導致花費在1部作品上的勞力和時間增加。
而另一方面,優秀動畫師在日本長期存在缺口。東映動畫此前一直在工作中同時對應屆畢業人才進行培訓和作畫技術的指導,但隨著現場工作越來越繁忙,很難再騰出人手。
在學員承擔實際業務之前,「作畫學院」會以速成的方式教授動畫師所需要的技能。由於採用對錄用前的人才進行提前投資的形式,如果動畫師辭職或者被競爭對手挖走的話,損失就會增大。但梅沢淳稔表示:「這是維持公司和動畫行業所需要的投資」。
萬代南夢宮控股(Bandai Namco Holdings)旗下的Bandai Namco Filmworks在2018年設立了培養動畫師的「SUNRISE作畫塾」。
![]() |
SUNRISE作畫塾的上課場景(東京都杉並區) |
作畫塾的培養方式與東映動畫基本相同,由現役動畫師擔任講師,站在實踐的角度進行指導。不需要繳納學費,學員每月還能獲得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809.8元)的獎學金。學習時間為1年,只要考試合格,就有望成為公司的正式動畫師。2018~2022年度共培養了49名學員,其中37人被公司錄用。
據稱,學員會在課餘時間與同伴一起寫生並切磋技藝等,對提高技能十分積極。作畫塾的負責人谷口理表示:「希望把學員培養成將來負責角色形象和外貌的角色設計師及導演等引領行業的人才」。
動畫行業團體新設「技能鑒定」
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動畫電影文化聯盟(Nippon Anime & Film Culture Association ,NAFCA)2024年計劃新設「動畫師技能鑒定」,目前正在商定具體方案。為了檢測動畫師所需要的技術和知識,準備了幾個等級,考試時間為4~5個小時,考試內容是用鉛筆在紙上畫畫等實踐性內容。設想的考生人群為希望重新培訓技術的動畫師以及想進入動畫行業的人等。
該聯盟成立於4月,目的是改善日本動畫行業從業者的待遇和培養人才。代表理事植田益朗説:「動畫的供需平衡已被打亂,可以説行業內疲憊不堪,已在崩潰邊緣。50~60多歲熟手的年齡越來越大,處於危機之中」。
人手短缺會催生惡性循環。據説技術不足的動畫師進入製作現場導致品質下降,出現了為了修改而拖延進度的情況。希望通過技能鑒定,提高整個行業的基礎水準,從而改善製作進度及提高品質。
太忙→不能提高技能→收入低
據日本動畫協會介紹,2021年日本動畫産業的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3%,達到2.7422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10年時間裏增長到原來2倍。由於可在美國奈飛等發行平臺上全球推廣日本動畫等,內容的流通方式發生變化,使得在海外的市場規模達到1.3134萬億日元,佔到整體的近5成。
![]() |
另外,隨著視聽動向的多元化,在2021年的動畫數量方面,電視動畫為310部,低於歷史最高的2016年(361部)。而劇場版動畫為73部,經過新冠疫情後趨於恢復。據從事內容策劃的codate公司的代表董事高達俊之介紹,「日本的動畫製作能力幾乎已達極限」。據説有的製作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3年以後。
為了應對製作需求的增加,需要通過改善待遇吸引人才。不過,日本的動畫行業內有意見指出,個人能力差別大,「動畫師越年輕,收入越低」。
在日本,動畫師大多是自由職業者,多數是按件計酬。如果新人負責製作視頻,每張畫的單價為幾百日元左右。如果是面向兒童的動畫,熟手一天畫幾十張,新手只能畫十幾張。
而如果動畫師擁有很強的技術,並且以只從合作的製作公司接單工作為條件,還可以獲得名為「拘束費」(專屬費)的收入。也有成為作畫監督和角色設計師,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8.1萬元)的情況。由於工作太忙,年輕動畫師很難把技術提高到賺錢的水準,因此充實人才培養機制很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船橋美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