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業票房疑惑與股市困惑
2016/05/12
票房收入造假
2015年中國的電影票房收入約為440億人民幣,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近50%,且增勢不止,2016年1月至3月票房高達約145億人民幣,與2015相比維持了同比增長50%的高增長率。特別是在春節期間的票房為69億人民幣,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70%。據新華社報導稱,2016年2月單月的票房收入創下了中國過去的最高紀錄,甚至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作為2016年的賀歲檔電影,香港電影明星周星馳導演的戀愛喜劇片《美人魚》博得了非常高的人氣。進入3月後,以動作明星李小龍的師傅葉問為主人公的《葉問3》突然變得引人注目。3月4日,《葉問3》在大陸首映,首映第一天票房收入便高達1億5000萬人民幣。其後的3天內票房就超過了4億人民幣因而成為了話題焦點。
然而,部分中國媒體開始揣測《葉問3》輝煌的票房背後是否隱藏著不正當銷售手段。其後又相繼爆出一系列的奇怪現象,比如平時影院最不受歡迎的第一排和最後一排還在預約階段就被搶購一空,而中間部分的座位反而空著;又比如被預約滿的座位上一直到放映結束都沒有觀眾等等,掀起了「製片方提前購買了大量電影票」「有人幕後操縱電影票價格」等猜測狂潮。
票房收入注水問題也對股市造成了波動。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廣告企業十方公司的股價就遭受了直接打擊。該公司收購了《葉問3》在中國大陸的部分票房收益權,對大陸市場充滿期待。2月下旬,十方的股價達到2010年上市以來的最高值3.75港幣,然而票房注水問題曝光後股價接連下跌。
因股價下跌十分驚慌的十方公司在3月8日表示只是收購了電影一部分票房收益權,並未插手其在大陸的排片與上映,對於那些傳播虛假資訊的媒體不派出採用法律手段。即便如此股價低迷的情況依舊沒有迴轉,最糟糕的時候與上市後的最高值相比下跌了80%以上。
票房收入的10%是虛假?
有觀點認為操縱電影票的銷售在中國的電影業內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被評為高人氣作品的電影更能夠吸引觀眾。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電影業的相關人士曾表示每年票房收入的大約10%都是以同樣的手段來實現的。
![]() |
《捉妖記》的相關活動(AP) |
中國電影業産業基本分帳方式為:票房收入的8%需作為稅金上繳,50%則被放映電影的影院收入囊中,剩下42%由製片方和發行方所得。將電影包裝為大熱作品需要購買大量的電影票,因此需要先投入一批資金。據説如果由發行方來購買電影票,那麼在分配票房收入時則會做一些「內部調整」,比如稍微提高其所得的比例。
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股市中和電影相關的企業不在少數,中國擁有13億人口,今後會出現大量的中間層消費者。作為娛樂中的王牌産業,電影業和旅遊業等被並視為有希望的産業。同時,中國的經濟模式正試圖從外需主導轉向內需主導、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實現經濟結構轉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股票市場也讀懂了這一趨勢。
在股市上遭遇寒流的中國電影産業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到2015年為止股價走勢一直較為良好,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後上升了近60%,浙江華策影視則上升了約80%。然而2016年年初開始,華誼兄弟的股價回落約30%,浙江華策影視下降一成多,到4月份股市依舊疲軟。
2015年10月在香港上市的影像技術公司「 IMAX中國」在同年12月迎來了其上市後的高點後,之後的3個月內下跌近30%。中國最大電影院線運營商萬達電影院線在電影票銷售造假問題曝光前的2月下旬開始就已經停牌,重新開盤後股價情況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現在也有説法認為注水票房確實違反了規則,但是並沒有影響票房收入增加的趨勢。據稱,中國的地方城市並沒有足夠多的電影院來滿足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的電影調查公司蕓恩諮詢(北京)的調查顯示,2015年的票房收入中,被稱為「三線城市」「四線城市」的城市所佔比例僅為總數的30%。不過這些城市的票房收入的增加比例比2014年上升了48%,超過了被稱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均為34%)的大都市。
野村國際香港的分析人士指出,提高地方城市電影院的普及度來擴大觀眾數量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而且大城市的電影需求也不會衰落,認為「從中期看,票房收入的持續增加是可能的」。
從長遠來看,中國的電影業持續發展是必然,然而股價是會因為預期與現實的差異而變動的,而高期待值是由票房收入來支撐的。如果票房收入中的各類問題似乎不會輕易消失,那麼也就無法保證中國電影産業相關企業能在股票市場上再一次迎來熱潮。
日經QUICK新聞 香港 大谷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