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技術主導權爭奪在路上

2019/10/29


      受中美高科技摩擦影響,被美國川普政權加大施壓力度的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技術的國際專利申請數位居世界首位,一方面,從品質方面看,被視為「優良」的專利其中僅佔2成。為改善專利品質,華為正加緊從美國企業收購專利和拉攏人才。華為與擔心尖端技術外流的美國之間的對立愈髮尖銳。

  

     2005年荷蘭飛利浦、日本松下和德國西門子位列前3的國際專利申請數排行榜在最近十幾年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排在20名以外的華為從2000年代後半期開始排名迅速提升。在最近5年4次位列榜首。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為5405件,是位列第2的三菱電機和位列第3的美國英特爾的2倍左右。

 

 

     不過從「品質」來看情況則為之一變。東京的一家專利調查公司Patent Result根據(1)專利的獨特性;(2)技術的應用成績;(3)通用性等對在美國申請的專利品質進行分析,計算出「偏差值」。

 

     擁有55以上偏差值的「優良專利」佔比方面,華為為21%,與英特爾(32%)和高通(44%)等美國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華為近年來為了提高專利品質,開始積極收購專利。

 

     華為從海外企業收購了約500件專利,其中有250件是從美國企業收購的。內容為數位通信的傳送方式以及網路轉送控制相關專利,「優質」專利約佔67%。這些專利大多是從IBM(40件)和雅虎(37件)取得的。

   

     企業為了提高技術實力而頻繁實施專利收購。不過,從中國的IT大型企業從美國企業收購的專利件數來看,阿里巴巴集團為43件,騰訊為1件,相比之下華為表現得十分積極。

 


   

      在人才層面,從北美企業跳槽來的人才在華為內擔任要職。

 

     Patent Result根據華為自主開發專利的評價,對前30位「優秀技術人員」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17位來自海外企業,主要來自北美企業。17人申請的優良專利約為370件(包括重覆申請的專利)。由此可見從摩托羅拉等企業跳槽來的人才在華為發揮著「精英」的作用。

  

    

     美國主張技術非法外洩,正在加強警惕。8月將事實上的禁運對象向研究機構等擴大。美國國會參議院擬授予聯邦政府阻止華為收購專利的許可權,正推進相關法案的籌備工作。美國的對抗措施可能妨礙華為的技術創新。對於該問題,華為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不予置評。

   

      華為正在加緊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在新一代通信標準「5G」領域,自主開發半導體,8月發佈了自主開發的智慧手機用基本作業系統(OS)「鴻蒙」。意思是盤古開天闢地前的混沌狀態,透露出欲打開中美摩擦導致的混沌現狀的意志,不過中國業務的專家表示,「鴻蒙還有其他含義」。

  

     鴻蒙與「紅夢」諧音。與中國領導層提出的將中國建設為世界一流強國的「中國夢」相吻合。中美的技術主導權之爭將越來越激烈。

  

     在尖端技術領域脫鉤風險

 

     如果分析中國華為技術的專利,大量持有與「5G」有關的「標準必要專利」,另一方面,在核心技術領域依賴歐美企業的格局也浮出水面。華為為了擺脫這種依存,正在加快技術的自産化,美國政府的制裁有可能在世界範圍內招致尖端技術的脫鉤。

   


   

     涉足專利分析的正林國際特許商標事務所(東京)分析了據稱2000年以後在世界各國申請(包括國際專利申請)的5G相關的逾5萬6千件專利。

 

     對象包括面向5G的(1)通信(便攜終端和基地台);(2)CPU(中央處理器)等面向終端的半導體;(3)作業系統(OS)這3個領域。

 

     在通信領域,比較4家主要企業發現,首位是美國高通,超過2500件。其次南韓三星電子超過1800件,而華為超過1400件,排在第3位。在半導體領域,美國英特爾超過1萬3300件,具有壓倒性優勢,華為超過5700件,排在第2位。

        

        

     在作業系統領域,美國微軟(MS)超過3800件,屬於壓倒性存在。華為以超過930件排在第2位,美國谷歌超過760件。

   

     華為在3個領域申請的「標準必要專利」(SEP)總計約為500件,數量比較多。如果「標準必要專利」較多,在向通信企業等出售自身主導的標準技術之際更為有利。

   

     另一方面,華為在一部分核心技術上對歐美企業的依存也很突出。

     

      關於半導體領域,在有助於省電化等的「數據處理」和「處理電路」這2個領域,英國ARM的專利數具有壓倒性優勢。華為在過去與ARM建立良好關係,一直接受技術供給。如果美國制裁導致華為無法使用ARM的技術,正林國際的智慧財産權專家伏見浩指出「尤其將在智慧手機的低耗電量CPU領域受到影響」。

      

     美國川普政府5月將華為列入基於《出口管理法》的出口管制「實體清單(Entity list,EL)」,向華為施加壓力。中國的中興通訊(ZTE)一度被美國停止半導體供給,陷入經營困境。

    


   

     在現階段,ARM繼續向華為供應一部分技術,同時源自美國企業的作業系統「安卓」屬於無償公開,嚴格來説並非制裁對象。不過,華為為了防止狀況惡化,出現像中興通訊那樣的事態,一直在推進半導體和作業系統的自産化。

     

     華為將營業收入的10%以上用作研發費,一直在提高技術實力。2018年的研發費達到約1.5萬億日元,增至2013年的3倍以上,歐盟委員會統計顯示,在世界主要企業之中排在第5位。在人才方面,在華為約19萬員工總數中,參與技術開發的比率超過4成。

   

  

    日本最大手機運營商NTT docomo計劃不採用華為的5G智慧手機。有分析認為,原因是由於美國的制裁,將無法使用谷歌開發的地圖和郵件軟體。今後,這種趨勢有可能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擴大。

      

    這對華為來説構成打擊,但預計在中國政府通過「一帶一路」構想推進經濟外交的非洲和中亞等市場加強攻勢。在美國企業有優勢的已開發國家和華為發動攻勢的新興市場國家之間,有可能招致技術和服務的脫鉤。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房良祐、北爪匡、澀谷高弘、川上尚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