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中國啤酒雙雄強勢反彈

2020/09/30


      在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中國,大型啤酒公司的業績明顯復甦。最大釀造商華潤啤酒和第2大的青島啤酒1~6月實現創出歷史新高的凈利潤。此前關閉工廠帶來的成本削減效果顯現,同時4月以後啤酒市場的狀況超過上年同期,疫情的影響基本消除。與日本一樣,中國市場的中高端啤酒暢銷,競爭日趨激化。

  

華潤啤酒正在加強喜力(Heineken)品牌的啤酒銷售(2020年3月,遼寧省大連市)

   

      最大釀造商華潤的凈利潤達到20.79億元,同比增長11.1%。在以人民幣計價發佈財報的2016年以後(以前為港元)創出歷史新高。銷售額減少7.5%,減為174億元。

 

      華潤首席執行官(CEO)侯孝海在8月的電話記者會上強調,産能過剩已明顯化解,但今後將繼續關閉工廠。

 

 

      華潤2017~2019年在黑龍江省、遼寧省、安徽省、四川省和廣東省等中國各地共關閉了28座工廠。2020年1~6月關閉了湖南省和吉林省的2座工廠,在中國的工廠數減為72座。截至6月底的年産能為1960萬千升,比2016年底減少11%。員工人數約為2.8萬人,與2016年底的約5.8萬相比減少一半。

 


      「廠房還在,但一個人也沒有了」,在遼寧省遼陽市,當地的餐飲業者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時如此表示。相關人士透露,這座工廠從大約六七十年前就有,之前被華潤收購。據悉,原來有200~300人在廠裏工作,2018年夏季前後關閉。

  

      不過從華潤整體來看,工廠開工率(2019年底)仍只有50%左右。計劃在到2024年的5年內,每年關閉3~5座工廠,進一步減少産能。遼寧省和四川省(分別為9座工廠)、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別為6座工廠)等工廠較多的地區有可能成為關閉的對象。

 

      第二大的青島啤酒的凈利潤增長13.8%,達到18.54億元,銷售額減少5.3%,減為156億元。青島啤酒2019年9月宣佈今後3~5年關閉與整合10座工廠,將2019年底的年産能較2016年底減少約13%。北京燕京啤酒2020年1~6月的凈利潤減少47.5%,降至2.69億元,銷售額減少13.9%,降至55億元。

  

   

      為何華潤等啤酒廠商會出現産能過剩呢?要了解這一點,需要翻閱歷史。

 

      國盛證券的報告等顯示,中國啤酒行業過去曾有800多座工廠林立。華潤2002~2006年收購了約60座工廠,到2000年代中旬,超過第2位的青島啤酒,躍居中國首位。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啤酒市場迅速擴大。隨著消費者嗜好的多樣化,啤酒産量以2013年為頂峰轉為萎縮。不僅是華潤,青島啤酒也收購了多家工廠,最後也不得不淘汰工廠。

 

      疫情的負面影響已基本消除,需求正在復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1~3月中國啤酒産量同比減少35%,但4~6月增長6%。侯孝海表示,(與疫情前相比)8月中旬華潤的零售銷量恢復至100%,餐飲恢復至70~80%。


 

      中高端産品競爭激烈

 

      在中國啤酒市場,中高端産品的競爭日趨激化。華潤啤酒將2019年4月收購在華業務的「喜力(Heineken)」品牌定位為增長的核心,2020年5月推出了新商品。計劃2021年擴建生産喜力品牌的浙江工廠。

  

  

      青島啤酒7月在總部青島市起用了第3工廠的新生産線,被認為將增産以中高端價位為主的産品。在中國市場居第3位的世界巨頭百威英博(比利時)也在加強主力商品「百威(Budweiser)」等的銷售。

 

      英國調查公司歐睿國際的統計顯示,中國整體的啤酒銷量2019年比2014年減少約9%。另一方面,隨著收入提高,中高端産品日趨受歡迎,銷售額增加了34%。

 

      華潤的低價格品牌「雪花」為每罐(500毫升)4~5元(電商價格),中高端産品為7~10元。大連市一名20多歲公司職員陳先生表示,「我以前經常喝雪花,但從2018年開始改為了更好喝的中高端産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 渡邊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