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化純電動汽車半導體生産
2021/04/19
中國大型電子産品廠商聞泰科技將啟動純電動汽車(EV)用半導體的國産化,計劃投資120億元,在上海市建立功率半導體的新工廠。這種半導體處於美國制裁範圍之外,擴大生産的空間巨大。中國正在加快構建純電動汽車主要零部件的國內供應鏈。
新工廠與聞泰科技的荷蘭半導體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共同建設,將於2022年投入運作,將生産功率半導體和電晶體等被稱為「離散元件」的半導體。利用大口徑的12英吋晶圓,年産能力為40萬張,作為離散元件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
![]() |
安世半導體僅在中國涉足組裝工序,這是首次在歐洲以外建立「前製程」的工廠。關於功率半導體,日本富士電機和東芝也分別計劃投資1200億日元、800億日元。
![]() |
聞泰科技實施大手筆投資有2個原因。
首先是純電動汽車增産等帶來的供求緊張。功率半導體用於控制電流和電壓,對於純電動汽車和手機基地台等的節能來説不可或缺。世界最大廠商是德國英飛淩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美國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和日本三菱電機等次之。安世半導體排在第9位。
自2020年秋季前後起,用於汽車和工具機的半導體供求在全球出現緊張,用於純電動汽車的半導體需求也有望擴大。英國調查公司Omdia的統計顯示,包括功率半導體在內的離散元件的市場規模到2024年達到285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14%。
中國政府為實現2060年二氧化碳凈零排放,計劃在2035年之前將新車銷售的約一半變為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儘管2020年僅為約5%,但作為純電動汽車市場已是世界最大。要加快普及,必須在中國國內確保功率半導體。
除了半導體以外,中國政府在1月還出台了純電動汽車所需的磁性材料和電池材料等電子零部件産業的強化政策。
另外一點在於,離散元件在美國的制裁範圍之外。在中國,設計運算半導體的海思半導體和代工廠商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SMIC)等已經崛起。不過,兩家企業均成為美國的制裁對象,在尖端領域拓展業務很困難。
離散元件不需要運算半導體那樣的微細加工,可使用上一代製造設備生産。Omdia的南川明表示,這些設備處於制裁範圍之外,「中國企業容易自主進行設備投資」。
安世半導體源自荷蘭的飛利浦以及2006年從飛利浦獨立出來的恩智浦半導體。恩智浦2015年收購美國飛思卡爾半導體時,為了獲得各國反壟斷部門的批准,剝離了安世半導體。
聞泰科技2019年以252億元收購安世半導體。2006年作為智慧手機的設計企業成立,2008年建立自家工廠,開始貼牌設計生産業務(ODM)。通過向小米等供貨實現增長。香港的調查公司Counterpoint的統計顯示,2020年上半年的代工份額為27%,僅次於中國的華勤技術,排在世界第2位。
作為新增長戰略,聞泰科技提出加強電子元器件業務。計劃到2030年,半導體部門的銷售額達到100億美元,相當於安世半導體銷售額的7倍。此次的工廠建設是其中一環。
![]() |
安世半導體將擴大在中國投資(廣東省的後製程工廠) |
對安世半導體來説,併入與手機企業關係密切的聞泰科技旗下,「獲得了在5G和通信基礎設施領域進入中國市場的立足點」(安世半導體的日本分公司社長國吉和哉)。
在其他中國企業,杭州士蘭微電子2020年底在廈門的功率半導體工廠投入運作。中國中車和比亞迪(BYD)也在集團內部研發和生産車載半導體。雖然中國仍沒有全球份額排在前列的企業,但借助不斷增長的純電動汽車市場,生産規模和技術實力有望進一步提高。
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制裁,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培育國內産業。
十四五規劃提出「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將半導體列入研發重點領域。針對半導體産業,力爭構建能對抗中國自主供應鏈。
此外,中國還推出了對涉足半導體設計、製造、生産設備和材料等的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等扶持措施,以促進相關企業展開投資。
中國的業內人士表示,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正在享受所得稅的減免措施。兩家企業的28奈米以下的半導體工廠成為對象。
此外,半導體製造設備企業中微半導體設備(AMEC)也在2020財年(截至2020年12月)參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科技領域的重要計劃,獲得了3.38億元補貼,是上財年的近3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龍元秀明、多部田俊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