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排除中國企業的動向擴大

2022/07/25


       印度正試圖將中國企業排除出本國市場。接連實施了凍結中國智慧手機企業的資産、拒絕中企收購汽車工廠等行動。另一方面,中國的反應則較為克制。這被認為中國希望拉攏印度參與中俄合作。而中國方面遭受的打擊正日趨擴大,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或將進一步惡化。

  

       印度當局77日宣佈,對中國vivo進行現場搜查,扣押了資産。路透社報導稱,這是有關洗錢的搜查的一環,從vivo印度業務的119個相關銀行帳戶扣押了46.5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86億元)。

 

       印度當局主張,vivo的印度法人為了避免在該國納稅,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27.9億元)匯到中國等地。

 

       印度媒體報導稱,德里高等法院已允許vivo使用銀行帳戶,但要求把利潤匯往中國時要向印度當局報告詳細情況。呈現出根據具體內容可能再次啟動監管的態度。印度方面沒有透露如何處理被扣押的帳戶資金。

 

印度孟買的手機店(6月)

 

       針對中國小米,印度當局也在4月底宣佈,因涉嫌「違規海外匯款」而凍結了超過555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46.9億元)的資産。相關人士表示,針對維持業務所需的部分支付行為, 允許通過被凍結的帳戶進行交易。

 

       此外,汽車産業也受到影響。中國長城汽車6月底放棄了對美國通用汽車的印度工廠的收購。長城汽車與決定撤出印度市場的通用汽車于20201月宣佈就收購達成協定,但長城汽車的印度業務代理人透露,「未在期限內獲得(當局的)批准」。

 

       圍繞領土問題産生對立

        

       印度此前在網際網路和通信領域也有過排除中國企業的動向。中印兩國在邊境附近的領土主權上形成對立,20206月爭議地區的衝突導致傷亡。衝突之後,在印度,以視頻共用APPTikTok」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APP遭到禁止。此外,華為技術等中國企業被排除在高速通信標準「5G」的試驗之外。

 

       此次對中國企業的封殺擴大至智慧手機等領域。其背景之一可以認為是印度對華貿易收支的惡化。

  


 

       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印度的對華貿易逆差2021年達到693億美元,創出最近10年來的高點。202215月的對華貿易逆差為3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高出6成。原因在於面向智慧手機等的電子零部件的進口顯著增長。

 

 

       據香港調查公司Counterpoint統計,小米和vivo等中國企業産品佔印度智慧手機出貨量的份額超過6成。在個人電腦和電視等市場,中國企業的存在感也很突出。而在汽車領域,以廉價純電動汽車(EV)而聞名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力爭2023年上半年通過印度的合作夥伴,在當地推出新款純電動汽車。如果今後印度當局持續介入,各家企業將不得不調整戰略。

 

       中國靜觀其變

 

       中國的反應目前仍然比較克制。中國駐印度大使館75日表示,「印方頻繁調查中國企業的做法不僅擾亂了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企業商譽,更阻礙了印營商環境改善,挫傷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市場主體在印投資經營的信心與意願」,透露出對印度的不滿。

 

       中國外交部也表示,「我們希望印方依法合規調查執法,切實為中國企業在印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商業環境」,但沒有啟動針對印度企業的明顯的報復措施。

 

       中國被認為希望與俄羅斯合作,將印度拉入自身陣營。在7月上旬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外長會議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確認了在戰略上展開合作的方針。

 

       圍繞烏克蘭問題,俄羅斯與日美歐形成對立,在此背景下,與俄羅斯合作的中國似乎也希望避免與印度的正面對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田亮輔 可倫坡、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