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廠商擎朗在疫情後積極進軍海外

2023/02/15


       中國的送餐機器人企業上海擎朗智慧科技為了抓住新冠疫情後的需求,將加強開拓海外市場。2022年新建了歐美等的3家分支機構。到2025年底將把海外出貨的比率從現在的約3成提高至5成。其他企業也在價格和客戶服務品質上展開競爭,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或將推動送餐機器人的普及。

 

       運作臺數將增至3~5倍

 

       在上海市內的一家中餐廳,高度達到服務員胸部的移動式機器載著裝有菜餚的餐盤靈活地來來往往。快的時候速度能達到每秒約1米。這是擎朗智慧的送餐機器人,能在正確位置停下,給餐桌送菜。

 

       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2017年開始量産主力機器人。美國調查公司IDC的數據顯示,擎朗智慧在中國的面向餐廳的服務機器人市場掌握約49%的份額(2021年),排在首位,在全球範圍,也被視為領跑陣營的企業之一。

 

擎朗智慧的首席運營官(COO)萬彬接受採訪

 

      該公司首席運營官(COO)萬彬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透露目標稱到2025年底將運作臺數增至35倍。

 

       截至202212月的運作臺數約為3.5萬台。日本、南韓、歐美和東南亞等海外接近1萬台,其餘來自中國市場。面向海外的出貨僅為整體的約3成,萬彬表示,到2025年底或將增至約5成。

 

擎朗智慧的送餐機器人(reuters)

 

       為了加快拓展海外市場,擎朗智慧2022年在美國、阿聯酋與荷蘭成立了當地法人。再加上2021年進駐日本、南韓和香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

 

       全球市場規模擴大

 

       擎朗智慧關注海外的背景在於開拓市場的空間很大。

 

       中國電子學會等預測稱,除了零售之外,包括面向醫療和教育在內的服務機器人的世界市場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250億美元,比2022年的推算值增加15%。預計中國市場也將增長28%。不過,中國的比率僅為整體的約3成。

 

 

       此外,受到疫情下的外出限制和防疫措施長期持續的影響,擎朗智慧等送餐機器人企業曾不得不暫停擴張戰略。擎朗智慧的公關負責人曾在20214月表示力爭年內在10個國家設立當地法人。

 


       針對2022年的業務環境,萬彬表示,較早放鬆口岸管理的海外實現增長,但疫情防控措施嚴格的中國國內銷售放緩。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産量比2021年下降30%。

 

       防疫措施結束

 

       到20231月,中國徹底結束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根據相關部門發佈的數據,已跨過疫情高峰。鑒於這種趨勢,萬彬稱今後將同時推進國內外的增長戰略,顯示出積極態度。

 

       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的執行理事長宋曉剛指出,由於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機器人需求將不斷增長。

 

       擎朗智慧還將擴充商品種類。該公司的送餐機器人在放上菜餚後,能在通過感測器感知障礙物的同時自動行駛至顧客餐桌。一次可運送約40公斤,能減少員工人數,降低成本。面向酒店的新款機器人配備了可掌握電梯內的人數、在擁擠時不乘電梯、而是等待下一趟的功能。面向醫院的機器人則配備了為防止拿取錯誤等而利用卡片鑰匙加以開關的功能。

 

擎朗智慧開發的酒店用的搬運機器人(上海市的總部)

 

       價格大體上為每台1萬~3萬美元,低於日本和歐美的競爭企業。萬彬強調稱,在中國,製造業的供應鏈完善,能低價採購零部件,能借助大量生産降低製造成本。

 

       中國第2大廠商普渡科技也發動攻勢

        

       不過,各家競爭企業也將在中國內外發動攻勢。在送餐機器人領域排在中國第2位(2021年)的深圳市普渡科技的公關負責人透露,「在國內外累計供應了5.6萬台以上」,累計臺數被認為超過擎朗智慧。普渡科技于2021~2022年在日本向雲雀控股旗下的連鎖餐廳Gusto等的約2100家店供應了3千台。

 

普渡科技的産品也在日本等海外不斷被採用(Gusto調布上石原店)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新興企業Bear Robotics推出送餐機器人「Servi」。在日本通過存在合作關係的軟銀機器人銷售,已向烤肉店「牛角」和「燒肉 KING」等供貨。

 

       「普渡科技採用貓型設計,能進行簡單對話等的功能受到歡迎。在日本銷售強勁」,日本機器人諮詢公司QBIT Robotics的中野浩也社長表示。在日本銷售送餐機器人的企業引進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海外製造機器人。幾乎看不到日本廠商的身影。

 

       財務穩定成為課題

 

       擎朗智慧的課題是在加強拓展海外市場和開發産品的局面下,能否保持財務的穩定。該公司機器人的銷量目前正在順利增長,同時定期獲得租賃費和維護費。因此,雖然業績沒有公開,但被認為保持了一定的健康度。

 

       該公司2021年從軟銀集團等籌集2億美元,目前的企業估值達到約10億美元。員工約為1千人,與20214月持平,沒有進行大規模裁員。

 

       從海外業務來看,除了品牌號召力不夠強之外,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壓力也構成風險因素。雖然服務機器人目前不屬於限制對象,但今後的制裁和中國企業面臨的風評風險仍然存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渡邊伸 大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