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中國的AKB48

2014/02/14


      中國的新興智慧手機廠商北京小米科技勢頭正旺。2013年的供貨量達1870萬部,增至上一年的2.6倍,2014年也提出倍增的目標。小米的快速成長是已經成熟的日本電子行業難以想像的,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獨特的「劇場型」行銷手法。

成立5年有望進入「100億美元」俱樂部

       「我們再次承諾,2014年全年至少供貨4000萬台!謝謝!」,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1月2日在「微網誌」上這樣表示。小米2013年的銷售額為316億元,增至上一年的2.5倍。小米不是上市企業所以並未公佈損益等數據,不過根據供貨目標推算,2014年的銷售額換算成日元有望突破1萬億日元。

 北京市內的小米總部
       小米是2010年4月才剛剛成立的新興企業。儘管如此,如果小米能在5年內躋身「年銷售額100億美元企業」行列,則將成為留名全球産業史的奇蹟。小米快速成長的背景是隨著LSI(大型積體電路)不斷進化,智慧手機開發變得越來越容易。此外,中國擁有5億智慧手機用戶,市場龐大。

      不過,小米的增長速度在中國智慧手機廠商中也是十分突出的,究其原因,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姜旭平指出「小米利用社交網站(SNS)的行銷方式非常成功」,這是小米與其他中國智慧手機廠商的最大差別。

       小米1月10日召開了「小米全民年會」。從年會也可以看出小米擅長行銷。「今天的神秘嘉賓是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 )」。雷軍在北京市內的年會會場向約4000位員工介紹了美國蘋果的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設計了蘋果第一代個人電腦「蘋果1」的沃茲尼亞克在中國的IT行業被視為傳奇人物。沃茲尼亞克表示「小米將成為偉大的企業,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員工們激動地全體起立鼓掌。

 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
       除此之外,美國谷歌出身的小米副總裁Hugo Barra就進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際化戰略進行了介紹。其他經營高管也紛紛登臺發言,介紹了2014年的目標等。

      華人圈的企業通常會在春節之前召開全體員工參加的年會。小米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通過微網誌直播年會的情況。當天僅公司的官方帳戶發佈了10條微網誌,轉發量最高達4萬次。擁有約800多萬粉絲的雷軍董事長和員工還通過個人帳戶發佈有關年會的微網誌,儘管是公司內部活動但是在網上相關資訊廣泛擴散。

       小米還舉辦「米粉」可線上參與年會的抽選活動。此外還構建了可以讓米粉近距離感受小米、共用新産品和經營資訊的環境。「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和用戶一起玩,才給了小米持續奮戰的動力和不斷創新的源泉」,雷軍在年初發送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指出作為14年的重點對策必須加強與用戶的交流。

        小米與用戶的交流不僅是年會。拿小米自主研發的智慧手機固件「MIUI」來説,作為存儲備基本參數的軟體,固件通常不會頻繁升級。但是小米每週都會發佈最新版MIUI,每週五通過網際網路免費發佈。

       小米在官網上設置了有關MIUI的電子佈告牌,用戶可以交流最新版的使用體驗,此舉的目的是吸引對IT設備感興趣的20~30多歲的年輕人。MIUI目前的用戶數約為3300萬人。可以説這些人都是智慧手機的潛在用戶。

呼籲用戶改良MIUI

        小米設置了100人規模的專門機構「社交媒體部」,鼓勵員工通過微網誌和MIUI等網路進行交流。小米的一位年輕員工説:「參與交流的用戶多為IT知識豐富的年輕人」,據稱有時用戶還會與公司的技術人員展開討論。


 小米的玩偶「玉兔」2013年售出了50多萬個
       技術人員基於交流獲得的提案對MIUI等進行改良後,小米會呼籲用戶在網上進行投票。得票較多的案件將得到表彰。這一行銷手段是警惕新産品資訊外洩的蘋果等傳統智慧手機廠商所難以想像的。

       「向日本人介紹小米的成長機制十分容易,把小米比作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AKB48就可以了」,熟悉日本偶像資訊的小米員工這樣表示。AKB48在東京秋葉原的專用劇場與粉絲互動,其理念是「可以面對面的偶像」,單曲演唱者由粉絲在「總選舉」中選出。而小米就是可以面對面的智慧手機廠商。

       小米通過微網誌直播各種活動,在網際網路上營造出類似於劇場的環境。智慧手機和相關服務的規格均由用戶投票決定。「與用戶共同成長」的行銷手法確實與AKB的宣傳手法十分相似。

       雷軍表示通過借助網路與用戶進行交流,小米生態鏈已初步形成。進入生態鏈的用戶在智慧手機以外方面也對小米「忠心耿耿」。2013年小米推出的玩偶「玉兔」售出了50多萬個。

       清華大學的姜旭平教授稱,「小米的行銷手段成功使顧客感覺小米是自身的一部分」。和以商用通信設備起家的華為技術和從個人電腦走向多元化的聯想集團等企業相比,小米在中國智慧手機廠商中顯得十分特別。

       不過,正因為憑藉史無前例的方法實現了成長,所以一旦走上下坡路則很可能以超過想像的速度衰落。在零部件供應等方面與小米合作的日本企業必須銘記小米是不符合日本電子行業常識的存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山田周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