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常態」接受考驗
2015/03/06
![]() |
去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為7.4%,為24年來的最低增速,未能達到「7.5%左右」的目標。今年設定的「7%左右」的目標是11年來的最低目標。明確了中國經濟連續兩位數增長時代終結的認識
李克強使用了習近平提倡的「新常態」的表述,強調放緩中國經濟的增速,處在通過結構改革向穩定增長轉移的過渡期。
但是,中國要實現7%的增長目標也並非易事。當前製造業的景氣感出現惡化,物價增長率低於1%,經濟的減速感很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8%。在中國國內也有不少聲音預測「增長率將低於7%」(上海的經濟學家)。
![]() |
中國在08年雷曼危機後中國政府出台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導致房地産投資過熱,企業盲目增産。結果,如今住宅庫存出現增多,鋼鐵等製造業的生産情況低迷。可以説「新常態」式的經濟減速是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的後遺症。
要實現穩定增長,提高經濟效率的結構改革不能迴避。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列舉了利率市場化、電力等國有企業改革和培育新産業等,但這些課題都是一直被被指出的問題。由於利益層的抵抗,改革進展緩慢,要取得效果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當前只有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政策和去年秋季接連出台的貨幣寬鬆政策來支撐經濟。關於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李克強表示「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從中似乎可以看出李克強也擔心經濟減速超過預期,就業惡化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出現擴大。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