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泡沫接力」
2015/07/20
![]() |
鉅額的公共投資招致了房地産泡沫,而政府則依靠出售上漲的土地滿足了資金需求。但在數年後,在控制住過度的地價上漲之後,僅僅留下了效率低下的公共投資和大量累積的債務。
據中國政府發佈的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內的政府債務總額達到30萬億元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0%。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佔6成,2015年以後每年將有2萬億元左右需要償還。如果地方政府在資産負債表調整方面遇到挫折,就難以籌集投資資金,以實現政府提出的7%增速。
2013年底,掌握情況的中國政府為了解決債務問題,一個新的「泡沫」進入了視野。在刺破房地産泡沫的同時,加強了一直成為個人資金流入對象的理財産品的銷售限制,促使個人投資者的目光投向股票。
同時提出的關鍵詞是「混合所有制」。通過將民間資本引入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旗下企業來提高生産效率,同時籌集資金。此外,還可以壓縮政府的債務,可謂一石二鳥的舉措。
實際上,7月4日決定推遲IPO的「江蘇井神鹽化」就屬於江蘇省直轄企業的旗下企業。而「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的最大股東則是總部位於天津市的國有企業。
由於股價下跌導致IPO推遲,替代土地的「萬寶槌」將難以發揮作用。從房地産到理財産品、再到股票的「泡沫」接力的成敗不僅影響地方政府的資金籌集,甚至將左右中國經濟走勢。
![]()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