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億中産階層的重擔
2015/12/31
中國國內日本商品價格較高引發了赴日「爆買」(中國大連市) |
中國2015年1~6月的國際旅行收支逆差額約為44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消費總額的4%左右。而2015全年的中國國際旅行收支逆差有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不僅海外旅行,中國的消費資金正以各種各樣的渠道流向海外。
代購興起
「幫我買6000塊錢的寶麗化粧品」,11月下旬,東京的一名中國人主婦李琳(化名,32歲)收到了上海一位熟人的下單資訊。
手錶、西裝、營養品……。個人交易不用繳納關稅,因此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海外商品。李琳的客戶大概有300人,在夏冬打折季時每月的訂貨額能達到300萬日元。李琳笑著説:「我這都算少的了」。
出現「爆買」現象的背景是什麼呢?
常駐上海、熟悉中國經濟的西村朝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野村高志指出,除了人民幣升值外,「通過關稅等準入壁壘來保護本國製造業,中國的這一限制框架現在仍然存在」。
不信任國産品牌
中國對出口産業的外資企業實施優待政策,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另一方面,以高關稅對國內市場進行保護。
比如,汽車的進口關稅仍為25%。加上車輛進口稅等之後,進口車在國內的售價最高能達到國外的2.6倍。再比如耐吉運動鞋,中國售價比美國零售價高出約25%。
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認為,已在消費方面覺醒的中國中産階層人口已達3億人。變得富裕的消費者能夠在網上和通過口碑獲得十分豐富的資訊。未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企業所生産的大部分産品雖然價格低廉,但性價比很低。
2015年1月,中國公安當局偵破了一起用工業鹽冒充食用鹽的犯罪案件,不法人員將2噸工業鹽偽裝成食用鹽轉賣給超市,而工業鹽的致死量僅為3克。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假貨流通屢禁不止,對國産商品的不信任加速了消費的外流。
中國政府提出要從投資主導型的成長模式轉向消費主導型,實現「新常態」下的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能否伴著陣痛開放國內市場,培育出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商品的企業呢?
3億中産階層的擔子著實不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