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創企業能否改變山寨經濟
2016/03/04
1999年創建的阿里巴巴是中國代表性的成功新創企業(浙江省杭州) |
中國人的創業意願旺盛。一位風投人士表示,「中國人創業賺錢的進取精神非常強烈」。在靠關係和門路辦事的中國,一個創意決勝負的「創業」對年輕人來説魅力十足。
當然,最終能夠上市IPO的企業只是鳳毛麟角。不過,日本CV創投中國代表北川伸明表示,「不管是對於創業者還是風投基金,除了IPO以外,收回投資的手段正在多樣化」。
代表性案例就是被大企業收購。被稱為「BAT」的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在2014年用於收購的資金超過9000億元。近期,騰訊向視頻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百度等向跨境電商波羅蜜(bolome)分別出資數十億日元。BAT希望獲得新的創意和客戶,新創企業則能夠迅速得到融資,兩方共贏。
對於急劇擴大的風投資金,雖然有人擔心會出現泡沫,但實際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家新創企業的創始人透露,「以前很多投資者並不關心投資對象的技術實力和未來潛力」。但是,自2015年夏季經濟減速狀況更為突出之後,風投基金的篩選程式更加嚴格,破産的新創企業也在增加。
以金融和資源領域的國有企業為中心,總市值躋身世界前列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就像馬雲所指,中國幾乎沒有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總之,中國能否改變曾被譏諷為「山寨經濟」的現狀?活躍的風投基金能否孕育出創新的種子,將成為關鍵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