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對中國創新熱潮的“冷思考”

對中國創新熱潮的“冷思考”

2016/01/19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金堅敏:過去的2015年可以説是中國推動“創新驅動經濟”戰略的元年。“創新發展”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活動也從大學·研究所、大企業走向全社會,創新領域從科技領域向社會創新領域綜合發展。為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各政府部門的政策措施層出不窮;媒體輿論強力聚焦“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熱門話題;投身於創業·創新的下海科技精英、大學生、接班二代·三代、海歸等“新四軍”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新大潮。可以説一場創新“運動”正在全國興起。對於在中國出現的創新涌動,一些國際主流媒體及智庫機構也開始關注其對全球創新的影響。

金堅敏
  其實,中國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理念的變化始於2005年左右。基於勞動力、資源·環境的制約日趨嚴重、食品安全·産品品質問題的多發現狀,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下,中國提出了加強自主研發戰略並制定了到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的長遠目標。在各種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專利申請國家; 除舉國體制取得的高鐵、特高壓輸電、核能、航太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外、華為技術、中興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壯大發展、稱之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小型無人機企業大疆等科技型企業登上世界舞臺;大量科技型初創企業涌現把中國的開業率(新成立企業數/現有企業數)達到20%以上的高位。政策的推動、豐富的科技人才總量以及不亞於美國矽谷的拼搏精神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局面。

  但是,除了高鐵、網路等少數領域以外,中國的創新成果還遠沒有惠及廣大消費者。儘管是製造業大國,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産品在品質、安全等的信用度並不高。近兩年中國遊客在日本大量購物(日本社會稱之為“爆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製造業的窘境。據筆者觀察,中國遊客在日本“搶購”的日本制商品並非高技術或高價位電子産品等、而是有安全/衛生感的生活用品、常用藥品/化粧品、老年人及嬰幼兒用品、在設計·款式上有個性創意的工藝品·服裝等。中國國內商品的古板設計款式、缺乏對安全·環境等考慮的大量生産商品已無法贏得消費者的好感。

  中國消費者對國內企業産品的不信任也體現在同樣産于中國的內外品牌的商品選擇中。如原來由國內企業佔據的普及型轎車市場,隨著跨國企業採取産品“下沉”戰略(從高檔車市場進入普通車市場)的推進,國內自主品牌車市場份額逐漸下降,來自外資合資企業(産地同樣在中國國內)壓力倍增。

        據豐田汽車專家對VIOS(威馳、1.5LMT)與中國同等的自主品牌車的比較分析後發現,自主品牌車的優勢僅在於價格和配置上,其劣勢不僅在於外觀設計保守、剎車、風噪、門或者窗等的開閉情況等基本性能品質有問題及油耗高等。其結論認為中國汽車企業與日本汽車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差異不在於汽車研發/技術與銷售能力不同,更重要的在於生産製造環節的能力上。

  從筆者對中國企業的訪問及交流經驗來看,以製造環節為業務主體的中國製造企業已向業務價值鏈的兩頭延生、相當重視研發·設計及銷售·品牌經營,反而忽視了應有的製造·環節的技術創新和提高生産效率。從産業組織論的角度分析,中國製造業受美國等的模組化設計思想(modular architecture)影響較大、比較認同製造環節利潤率低既“微笑曲線”論的觀點。而日本製造業、特別時汽車等行業以整體型構造、或磨合型(integral architecture)組織結構為主。也就是説日本製造業非常重視外部各環節或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磨合·調整等。

        筆者認為與美國企業擅長研發、品牌經營、德國企業擅長産品設計相比,日本企業更擅長生産技術開發及生産管理。很多企業還將生産技術及技巧“黑箱化”處理以維持•提高在製造環節的競爭力。日本製造業重視製造環節的經營理念也得到製造環節利潤率高於研發、銷售等業務流程兩端的“武藏曲線”論的支撐。日本經濟産業省于2014年12月對近400家日本製造企業的問卷調查的結果也證明了與“微笑曲線”相反的拱型曲線、即“武藏曲線”的存在。

  中國國內有研究學者提出了“微笑曲線”誤導中國製造業的觀點。也就是製造環節並非人們普遍認為的利益率低,而是我國製造業管理水準低而導致製造環節應有的利潤遠遠沒有體現出來。其實中國儘管已成為製造業大國“世界工廠”,但是中國製造業不僅在應用精益製造理論、6Sigma等品質管理理論上實踐粗糙、更沒有提出中國式製造思想和方法論。中國企業還需練好製造業的基本功,在製造環節發起創新熱潮建立起全産業鏈競爭優勢,最終達到製造業強國的目的。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于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南韓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06
具有一般參考性
 
5
不具有參考價值
 
8
投票總數: 11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