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濟結構問題(3)去産能存憂

2016/04/28


      持續對中國經濟構成重負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企業的産能過剩。在3月5日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作為中國政府十五規劃第一年的課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列舉了,化解過剩産能、消化過剩庫存和縮減過剩債務。這些都是2008年雷曼危機時,中國投入的鉅額經濟刺激對策所留下的「負遺産」。

      産能過剩問題尤為嚴重的是鋼鐵和煤炭行業。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至6.9%,按地區來看,遼寧省和山西省增速墊底,分別為3%和3.1%。在産業結構方面,兩省均以鋼鐵和煤炭及相關行業等重工業為主,是製造業陷入困境的代表地區。

      對此,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出台對策。目前,中國的鋼鐵産能達到實際産量的50%以上,即12億噸。根據2月公佈的削減計劃,中國將在未來5年內削減1億~1億5千萬噸鋼鐵産能。除了責令地方政府關閉生産效率低下、污染壞境的設施外,還要求金融機構縮小或停止對相關行業等的融資。

      不過,就和現領導層剛上台時推出的反腐運動一樣,一旦中央政府提出一個政策方針,各地方和部門就很容易形成一面倒,這也可以説是中國政治的一個特徵。目前,山西、河北、重慶等已陸續出台了産能削減計劃。據稱,將這些地方政府提出的計劃加在一起的話,有可能超過中央政府的計劃。

      眼下,中國正在摸索如何讓經濟在減速的同時維持穩定。日本瑞穗銀行(中國)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指出:「雖然中國有必要削減産能過剩,但如果地方政府的計劃走向實施,短期可能會增強經濟下行壓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