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濟結構問題(4)就業與穩增長
2016/04/29
原因有兩個。一是在截至2015年的10年裏,中國經濟雖然持續減速但是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國內生産總值(GDP)擴大至3.6倍。另一方面,勞動力人口從2012年開始轉為減少。結果和以前相比,吸收就業的餘力反而有所增加。
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對於中國經濟來説,一方面將導致工資成本上漲,另一方面有助於防止就業不穩定。2008年雷曼危機以後下降至0.85的求人倍率在2011年之後一直保持在1以上。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盺在2月的記者會上也表示,就業需求總體大於供給,勞動力市場流動就業能力較好。
最令人擔心的是隨著産能過剩的鋼鐵等行業的整理淘汰而産生的下崗人員。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2月的記者會上表示,化解過剩産能將造成一部分職工被分流安置。據初步統計,煤炭系統涉及約130萬人,鋼鐵系統約50萬人。即便如此中國領導層也表示「陣痛不可避免」,顯示出堅決推進結構改革的態度。
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嚴善平預測,與造成2千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雷曼危機相比,影響有限。中國政府計劃通過企業內部的配置轉換和創業支援等舉措加以應對。成功與否將決定中國能否順利向穩增長過渡。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