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工資也買不起一套房的「解藥」

2016/12/21


  村山宏:就算用30年的工資也買不起一套房子。北京、上海的房價在近期出現暴漲。沒資金、沒資産的人要想買個屬於自己的房子,這種願望已不可能實現。另一方面,資産富足的富裕階層又在不斷買房,推高房價。如果對貧富差距擴大放任不管,中國可能會引起社會動盪。作為差距社會的藥方,有傳聞稱政府將徵收固定資産稅。

 

為了購買多套住房,上海出現了「假離婚」熱潮(8月,上海,AP)

 

  2016年夏天,上海的離婚潮一度成為新聞。在網上流傳的視頻裏,很多夫妻在辦理離婚手續的窗口前排起了長隊。突然掀起的離婚熱潮實際上和房地産政策有關。一個家庭想要購買第二套房或第三套房,首付比例會提高,於是出現了很多鑽政策空子的假離婚。為此,有傳言稱政府將強化假離婚對策,計劃購買多套住房的人就開始急急忙忙申請離婚。

 

  中國城市的住房是指住宅樓,經常聽到一些熟人間的聊天內容是「我有3套房」,「我有4套」。而擁有多套住房的多是與政府和國企相關人員。在福利待遇的名義下,這些人能以優惠條件買房。因為只要有一套房,就可以用來抵押,下次貸款會更加容易。一旦出售,手中可持有大量資金,辦理多套房貸也十分便捷。

 

  社會主義國家的貧富差距

 

  另一個給人印象較深的新聞是北京的「鼠族」群體。沒有房子的貧困人群租住在租金較低的地下室。沒有窗戶的狹小房間擺放著多個床舖。居住在這裡的人大多數是從農村出來的務工人員。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據悉僅北京的鼠族人群就有100萬人。擁有資産的人不斷增持資産,而貧困人群卻要為低廉的租金犯愁,還要被人叫做略帶侮辱性的「鼠族」。

 

正在房産銷售中心看房的人們

 

  據房地産資訊企業「房天下」數據,11月北京的住宅均價為41292元/平米,上海為45847元,深圳為55040元。按1元人民幣兌17日元計算,北京一個100平米的住宅價格約為7000萬日元。其他房地産企業的統計結果也顯示北京和上海的房産均價多為4萬元左右。在中國,陽臺和公共區域也包含在住宅面積內,雖然情況不太一樣,但如果按照日本的計算方式,中國的房間面積相當於小了約20%。

 


  也就是説,中國的100平米相當於日本的80平米。在中國,交房時多以毛胚形式,室內裝修要在個人購買後自己負責,還需要花錢裝修廚房和廁所。考慮到這些因素,中國的100平米和日本的70平米住宅進行比較可能比較合理。據日本房地産數據提供商東京KANTEI公司的調查,2016年東京都內70平米的新建分售型住宅價格為708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18.8萬元),相當於東京市民平均年收入的11.30倍。

 

  北京的情況如何呢?筆者手邊的資料顯示,2015年非民營企業職工的平均年收入為11.139萬元。民營企業為5.8689萬元。如果按照年收入為11萬元計算,100平米的房子相當於北京市民年收入的約37倍。東京的10倍都讓人感覺很困難,而北京達到近40倍。沒有資産的人群買房可以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勉強貸款購房,可能一輩子都在還貸。工資低的人群只能成為「鼠族」。

 

  關於代表收入差距指標的基尼係數,普遍認為超過0.4社會就會出現不穩定。雖然日本的基尼係數呈上升趨勢,但也只有0.3〜0.4左右。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5年基尼係數為0.462。大學和研究機構發佈的數字還要高一些,也有報告顯示超過了危險水準的0.5。如果以資産而非收入換算,估計差距會更大。自稱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不平等呢?

 

  房主不交房産稅

 

  實際上,中國的住宅持有並不包括土地。這是因為中國不存在個人擁有土地的制度。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購房者在買房時向政府付款取得土地使用權。使用年限多為70年。購房者只對房屋持有所有權。這一機制和日本的定期借地權相似。因為「借地」不是資産,所以不會被徵收房産稅。

 

(合成圖)

 

  換句話説,在幽靜的高檔住宅區和熱鬧的商業區等「地價」較高的地方擁有多套房産也不會被徵稅。有房的人即使不斷地買房,也不會被徵稅,結果導致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當然,這一稅收制度的不完善在中國國內也被當成問題,從很早以前就出現了要求徵收房産稅的聲音。因為已開發國家通過徵收房産稅實施收入再分配,縮小了貧富差距。

 

  近日,大型房地産商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稱:「我知道北京有人買一百套房」,呼籲儘早徵收房産稅,一度引發熱議。目前在制度上可以對建築的一部分徵稅。實際上,2011年上海市和重慶市曾試徵過房産稅。不過,這次試徵收幾乎沒有産生效果。因為2011年以前購買的房子不屬於徵收對象,換購等情況也被列為免稅對象。


  房産稅不能徵收的理由有很多。如果統一徵稅後,增稅會導致個人消費減弱,可能導致經濟惡化。擴大免稅範圍,最終也會像上海和重慶試徵稅一樣不見成效,還會出現以假離婚等手段逃稅的人。對使用權徵稅原本就存在理論上的問題,另外資産的市值評估也很困難。住宅根據評估額計算方式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公平。

 

  作為徵稅對象的房主當中也包括官員,自然會對房産稅的立法比較慎重。即使徵收房産稅,也很可能被設計成一項含有各種免稅條款、讓既得利益階層無需納稅的法律。如今的制度很難證明包括官員在內的所有人是否在納稅。曾在10年前大力提倡徵收房産稅的一名中國經濟學家現在卻冷淡地表示,「我認為不管徵不徵稅結果也是一樣的」。

 

  在中國,目前並沒有公開權力階層的資産。而如果只有力量較弱的人群支付房産稅,權力階層卻不支付,這種不平等還會不斷擴大。半個世紀前的文化大革命將牟取特權的官僚稱為走資派(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成為打倒對象。雖然不能對文革給予全面肯定,但初期讓民眾投入革命的正是對官僚特權社會的憤怒。要想改變不平等的社會,難道只有這種蠻橫粗暴的方式嗎?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