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日前舉行吹風會,與媒體溝通中國經濟現狀。在吹風會上,盛來運談及中國房地産市場時表示,二十幾個城市的房地産調控的目的並不是要把房地産打下來,實際上最終還是要保持房地産平穩的發展。具體內容如下:
記者:1~9月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左右,但有的研究覺得房地産對整個結構的拉動作用,從消費和投資的角度來講可能還是挺大的。現在調控已經見效了,可能未來對經濟也有一些影響,您覺得這個影響什麼時候會顯現?
盛來運:有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因為這個畢竟是在一些一線城市和部分的熱點城市實行了限購方案,這些地方的房地産銷售、房價、還有投資,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從最近10月份這兩星期數據來看,一些銷售、價格環比都開始在降幅收窄,短期來講肯定是有一些影響。
 |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kyodo) |
為什麼影響不大呢?第一點就是這次調控跟以前還是不一樣的,以前調控是全國的、大面積的出台政策,所以它的影響是全面的,而這一次實際上是按照「因城施策」,這也是在總結以往的經驗。因為全國的地域性差別很大,房地産是一個地域性特別強的一個行業,所以「因城施策」是對的,所以這一次就是各個城市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台一些限控方案,首先是這二十幾個城市。所以它是一個相對來講局部的一個調控,不是全國一刀切的調控。其他一些城市,多數的二三線城市包括三四線城市,主要的任務還是去庫存,所以這個調控對他們影響是有限的,很多可能就是一個心理方面的影響。
第二點,就是這二十幾個城市的調控,調控的重點跟以前也有差別。這次調控的重點,針對的是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就是説對多套住房的,三套住房的至少是兩套以上住房的,這些人群的購買行為。而對剛需,對首套房,對原來有一套房想改善性的需求,實際上還是給予了一定的政策邊界,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實際上首先影響的是投機性的部分。
還有一點,就是這次因城施策還強調了一點,一邊是限制銷售購買行為,另外一方面又增加土地供應。所有22個城市的調控文件都強調要增加土地供應量,增加土地供應量的目的是要加大房地産的供給。你的土地面積增加了,企業拿地的價錢也就下來了,這樣來講有利於一些企業增加房地産投資。
還有一點就是,房地産調控的目的並不是要把房地産打下來,實際上最終還是要保持房地産平穩的發展,防止對經濟産生過大的一些負面波動。
增加供給以後,房地産的價格就會下來,下來以後就會增加一部分改善性需求想買的人,他們可能原來在觀望,價格下來以後,覺得在自己的心理價位或者實際承受範圍之內,就有可能購買。所以對於房地産的投資或消費,並不是像所説的那樣,政策一下來,一下子大家都不願意投了不願意買了,短期肯定是有一個適應期,還需要再觀望,但是市場行為就是這樣的,一旦供求調整以後,一旦試運作預期這個階段過了以後,該幹什麼還是要做出選擇的。其實在這個22個實行限購限控的城市,由於這次政策的調整,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的調整,而是供給和需求這方面相配合的。所以對這些地方的投資行為,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還會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綜合下來,我個人判斷,全國來看還是那句話:肯定有影響,但是這種效應不能過分誇大。
中國現在城鎮化畢竟還沒有完成,還處在加速期,再一個就是説大量的農民工在城裏面實際上是沒有住房的,城鎮化的品質也比較低。再考慮到中國政府要在十三五還有「三個一億人」那些目標的安置問題,所以從大的基本面的因素來講,房地産跟以前比確實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變化,但是還有潛力,基本的支撐條件還是存在的。我以前也講過,普增普漲、大增大漲的那個階段可能已經結束了,但是産業生長率可能進入了一個分化調整的階段,
但這個階段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走入一種産業後期階段、老齡化階段,還沒有到那個階段。所以我還是覺得短期來講有影響,但是考慮到基本面的因素,考慮到這次調控政策的一些特殊情況,再考慮因城施策的具體的一些做法,影響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大。
記者:從發佈的報告看到,建築業的增加值在第三季度已經減緩到了大概6%,這個已經是跟第二季度的7.3%、第一季度的7.8%都要低的,也是比整個經濟增速要低的,是不是代表這已經是一個減緩經濟增長的行業了?如果繼續限購措施出台,出現一些成效之後會不會繼續拖累經濟?會有一個多大的拖累經濟的效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