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糾結
2017/05/03
中國貨幣的人民幣在海外的利用率正在急劇減少。一季度(1~3月)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利用率為14%,較頂峰時期的2015年減少一半。在包括非貿易結算在內的國際結算中的佔比也出現下滑。原因是中國貨幣管理部門為防止資本流出和人民幣貶值而加強資本管制,另外根深蒂固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也構成不利因素。中國領導層提出的人民幣國際化正在減速。
![]() |
作為貿易收付款的人民幣結算在2009年解禁後,人民幣的利用率迅速上升,2015年創下歷史最高記錄的27%。不過,2016年首次低於上一年水準,降至19%,2017年一季度下滑至14%。除去與人民幣利用較多的香港的貿易之外,實際比率被認為較低。
人民幣結算減少不僅限於貿易。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上海轄區跨境人民幣結算為4413億元,比上一年同期減少23%。這一數字除了貿易結算以外,還包括資本交易、留學費用等大範圍用途的結算。按季度計算,2015年三季度的結算額為1萬億元,而2017年一季度減少到了一半以下。
據由全球大型金融機構組成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市佔率2017年3月為1.8%。從各貨幣情況來看,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及加元之後位居第六位。而2015年8月的市佔率為2.8%,超過日本,排名第四。
![]() |
不僅結算,人民幣在海外的保有量也在減少。香港是人民幣流通的海外最大市場,但人民幣存款餘額截至3月底為5072億元,為6年來的最低水準。2014年12月的人民幣存款餘額為1萬億元,兩年多的時間減少了一半。
人民幣利用率急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加強資本管制。中國從2015年開始階段性加強管制,2016年11月規定超過500萬美元的海外匯款和兌換業務要提前申請。還對人民幣的海外直接匯款進行了限制。其目的是防止因資本流出而導致人民幣快速貶值。
另一個原因是2015年8月人民幣基準匯率下調,人民幣貶值預期基本確定,海外投資者不想持有人民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海紅表示,在人民幣有升值預期的2013年之前,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快速推進,但人民幣匯率達到頂峰後,國際化也隨之減速。
中國領導層2016年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6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虛擬貨幣特別提款權(SDR)。這意味著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已經得到「認可」,實現了國際化的短期目標。
中國的現狀是優先人民幣匯率穩定和抑制資本流出,但卻犧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人民銀行似乎也意識到了資本管制的副作用,4月份部分放寬了人民幣的海外匯款限制。中國被認為將等待資本流出趨穩等環境的完善,長時間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