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然氣不足將對全球價格産生影響
2017/12/14
中國發生天然氣短缺情況。中國為了改善大氣污染,正從煤炭轉向天然氣,而地方政府為了向中央彰顯政績,超出計劃進行了轉型,結果出現用力過猛,天然氣價格暴漲至上一年同期的2倍以上的情況,居民的供暖不足和工廠停工正相繼出現。
「沒暖氣,天氣冷,教室裏沒法上課」,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小學,12月上旬出現了叫苦聲。最終教育當局匆忙給學校配發空調和電力取暖器,但還有聲音表示,「由於煤氣短缺,沒法做飯」。
供暖不足的原因是,當地政府將「煤改氣」(將燃料從煤炭改為天然氣)的涉及家庭增加至當初計劃的1.4倍,即260萬戶。據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等國有石油巨頭供應的天然氣比需求少了1~2成。
![]() |
北京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是煤炭的燃燒。相鄰的河北省將熱源供給設施的燃料從煤炭迅速改為天然氣,北京的大氣污染出現改善。另一方面,給河北省的市民生活造成了影響。同時,天然氣價格也達到1年前的2.5倍,徘徊在比1個月前上漲8成的水準。
由於對居民生活造成了影響,中國政府12月初下發指導意見,要求面向供暖優先於面向工業,不允許天然氣價格上漲。《人民日報》12月5日刊登評論文章稱,「‘煤改氣’要統籌兼顧,別讓一家一戶挨凍過冬」。
中國政府針對以煤炭為燃料的發電設備和熱源供給設備也發出通知稱,在仍未拆除的情況下可以緊急使用。北京市要求當地的電力公司暫時重啟煤炭火力發電站。
由於一系列的應對舉措,部分地區的暖氣供給有所改善,天然氣價格暴漲也已停止,但製造業等面臨影響。河北省的陶瓷工廠等已被迫停止運作,在作為天然氣主産地的四川省和重慶市,化工廠的生産限制已啟動。
中國的能源企業高管指出,「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天真看待目前的供求,一味討好最高領導層,結果發生了混亂。轉向天然氣需要更加踏踏實實地推進」。
2017年中國天然氣的消費量預計比上年增加1成,達到2400億立方米,處於接近5年前2倍的水準。到2020年將增至近3千億立方米,另一方面,産量預計僅為逾2千億立方米,進口的擴大將難以避免。
中國企業將商討收購澳大利亞天然氣開發公司等。而在美國總統川普訪華時,中國企業也針對在美國聯合開發天然氣的計劃基本達成協定。中國的供求動向必將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天然氣市場造成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