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折射出中國消費尷尬
2013/11/19
房地産政策轉向限購
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18日發佈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數據顯示,10月上海新建住宅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21.4%。北京上漲21.2%,廣東省深圳上漲20.6%。自2011年按現行方法進行調查以來,均創出了新高。
![]() |
18日,廣州市宣佈將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70%以上。一般認為購買第二套房易於導致房地産投機,因此相比此前的60%首付加強了限制。進入本月以來,上海市和深圳市也出台了相同的調控舉措。
上海規定,非本地戶籍人士在市內購買住宅時,需要繳納2年稅或社保費。而廣州則規定需要在市內繳納3年稅或社保費,而以往則是1年以上。此外,北京市警告將嚴厲打擊非法取得住宅的投資者。
中國住宅價格持續暴漲的原因之一是,農村地區人口流入城市。據聯合國統計顯示,城市居民佔中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50%,遠遠低於美國的82%和日本的91%。
12日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城市化和戶籍改革的方針,因此有觀點認為,人口流入城市的趨勢今後將進一步加速。
![]() |
上海市一處房地産建設工地 |
要抑制住宅價格上漲,收緊貨幣供應最為有效。但是,中國個人消費的勢頭仍難言強勁,如果收緊貨幣供應,經濟整體將面臨下行風險。因此,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基調,而是尋求利用限購來抑制住宅價格暴漲。
當然,住宅限購的實際效果仍存在疑問。
上海市郊外正在建設的「盛大天地青春里」就是其中案例之一。雖然房間帶有廚房和洗手間等,但卻作為商務樓進行銷售。這可以説是逃避嚴厲限制的手段,該公司行銷負責人表示,「在開盤1個多月的時間裏,3棟中的1棟已經售罄」。
中國經濟顯露出兩面性
與住宅等房地産投資並居,本應成為中國內需增長支柱的個人消費表現不能算強勁,雖然比較堅挺,但仍缺乏拉動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的勢頭。反映家庭收支和企業活動的電力消費量也並未大幅增長。消費增長的步伐緩慢,唯獨住宅投資明顯增長,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兩面性。
![]() |
雖然「打折」得到了消費者的響應,但是中國的消費者大多數時候還是勒緊錢袋的。從對1~9月實際增長率(7.7%)的貢獻度來看,投資為4.3%,而消費卻僅為3.5%。1~9月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了6.8%,和去年的9%左右相比有所下滑,這對消費産生了影響。
另外,收入差距也拖了中産階層的後腿。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約為3倍,如果包括財富和權利集中的既得利益階層,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媒體報導稱,據推算,包括季節性禮品等在內,既得利益層所得的「灰色收入」每年高達6.2萬億元。只有部分人熱衷於房地産投資,很難促進整體消費水準提高。
從主要的經濟統計數據來看,10月生産、投資和消費均增長緩慢。更能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的電力消費量10月同比增長了9.5%,和9月的10.4%相比出現下滑。中國經濟仍處於摸索穩定增長的階段。
(土居倫之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