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亮劍清理股市「僵屍」

2016/04/0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月16日通過了2016~2020年的「十三五計劃」,提出淘汰和重組成為經濟頑疾、常年虧損的「僵屍企業」。中央政府要力壓從業人員和地方政府的反對,向膨脹的「贅肉」開刀。為配合政府的步調,證券當局也開始清理成為長年以來頑疾的「僵屍企業」。有傳言稱這些「僵屍企業」很難對付。當局是否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呢?

   堅決治理問題企業


       上海證券交易所3月21日決定終止開展投資等業務的珠海市博元投資公司上市。這是2014年嚴格下市制度以來首次有企業被下市。

 
        博元原名「浙江省鳳凰化工」,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為中國首家證券交易所開業之際入選最早上市的8隻股票,曾榮極一時。但是,之後便逐漸敗落。2001年名稱變為「上海華源製藥」。之後名稱又更名為「東莞市方達再生資源産業」,5年前變為現在的名稱。改變的名稱反應了新的業務內容,但是在此期間實施了資産重組和主要股東的更疊,完全變成了另一家公司。

       該公司從10年前開始虛增資産、銷售額以及利潤成為家常便飯。為了填補無法向大股東支付的3億8000萬元的空缺,該公司甚至偽造銀行票據。


        由於上述違法行為被曝光,去年3月底調查部門從證券當局變成公安當局。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將該公司股票指定為終止上市可能性極高的「特別處理股票(*ST股票)」。同年5月該公司受到了暫停上市的處分,最近1年幾乎一直處於停盤的狀態。3月39日被指定為下市整理股票,原公司名「鳳凰」的下市進入倒計時階段。

      這樣的問題企業為何能一直存在於股票市場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

  充滿漏洞的摘牌規定

   證交所規定了「4年連續虧損」和「銷售額連續3年低於1000萬元」等摘牌條件,但實際下市的案例很少。這是因為漏洞很多。

3月16日出席全人大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
    只要向相關企業出售資産,或與非上市企業合併,連續虧損就能輕鬆規避。證券監管當局也一直採取黙認態度。此外,不希望減少當地上市企業數的地方政府也採取了通過補貼等加以扶持的救助措施。

  如果本應遭淘汰的企業卻生存下來,市場將出現扭曲。在上海股票市場,」*ST股票「和情況稍好一點的「ST股票」成為熱衷於投機交易的投資者的絕佳賭場。

  試圖改變這種情況的是習近平的改革。國務院2014年5月發佈了時隔約10年的資本市場振興政策「新國9條」,納入了摘牌制度的改善。同年10月,證券監管當局發佈了《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下市制度的若干意見》。規定修改為在發生篡改業績和違法行為之際,將強制性予以下市。

  可以説2014年成為轉捩點。同年6月,從事石油運輸的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油運(簡稱長油)處於摘牌的邊緣。截至2013年度連續4年出現最終虧損,違反了有關規定。在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市場,自2007年12月的大慶聯誼石化以來,這是約7年再次以業績低迷為由取消上市的「事件」。這是央企首次被摘牌,在市場上也成為話題。


  再看此次的博元。當局拔出「傳家寶刀」,是打破ST股票的不死神話,讓投資者獲得「血」的教訓——《證券日報》指出事實上成為「不死鳥」的不透明的企業群體一直是市場的病灶。強調博元的下市有利於市場的正常化。

   「不死鳥之死」令投機資金感到動揺

  對於容易被極端的股價上漲趨勢激起僥倖心理的投資者來説,本應下市的股票最終下市將成為敲響的警鐘。進入今年後,證券監督當局的高層被更換,市場有觀點解讀為「對凈化行動顯示出幹勁」。

  不過,個人投資者對危險的資金遊戲熱情高漲,也是因為投資對象是「不死鳥」。如果被摘牌,就將雞飛蛋打。據《證券時報》報道,有可能下市的預備隊有80多只股票。此外,多家媒體報導稱當局已將30~40家列入黑名單。

  「從短期來看,與博元同樣有可能被摘牌的股票將遭到拋售,或將打擊投資者心理」(東洋證券上海代表處代表黃永錫)。實際上,一部分證券公司已向持有存在摘牌風險的個別股票的股東發出提醒。從長遠來看,摘牌規定的徹底落實是有助於市場健康發展的積極措施,但短期上很有可能導致投機資金的流出。中國已經拔出的「寶刀」是雙刃的。未來道路或許並不平坦……

   日經QUICK新聞 大谷篤 香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