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國債券迎天量償還潮 中國佔一半
2018/08/07
新興市場國家和企業發行的債券從2018年開始大量到期。今後3年每年最高將有相當於1萬億美元的債券到期,是3年前的約2倍。在超低利率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和企業大量發行債券,不過現在美國等全球的中央銀行轉為退出大規模貨幣寬鬆。由於利率上漲,今後借錢還貸的成本將加重,估計這將成為新興市場面臨的新風險。
2008年雷曼危機後,全球的央行通過大規模的資金供給來支撐經濟。在全球性超低利率的背景下,新興市場的政府和企業以低利率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受低利率影響,資金運用難度加大,投資者甚至購買了希臘和阿根廷等信用力較低國家的債券。
調查公司迪羅基(Dealogic)統計顯示,今後3年到期償還的債券達3萬2297億美元。其中,國債佔1成,企業債佔9成。2018年的合計償還額為8919億美元,2019年為1.1萬億美元,2020年為1.2萬億美元,呈逐年遞增傾向,將連年刷新歷史新高。
其中,中國的償還額最多,企業和政府部門今後3年的合計償還額達1萬7531億美元,佔新興市場整體的54%。俄羅斯今後3年的償還額為1330億美元,墨西哥為881億美元,巴西為1360億美元。
![]() |
債券到期後,必須向投資者返還資金。通常會發行新的債券來籌集資金,不過在投資者較少的新興市場,僅僅面向國內投資者籌集資金不夠,因此還將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從海外投資者手中籌集資金。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截止6月底,新興市場的債務(企業和政府)高達57萬億美元,佔全球債務總額的3成。
美國正在推進加息,美元兌新興市場貨幣出現升值。利率上漲的話,付息負擔將加重,由於美元升值,以新興市場貨幣計算的債務償還額也將增加。信用力低下的國家和企業也能夠以有利的條件發行債務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中國,企業為了購買設備和金融資産而大肆發行企業債,導致債務膨脹。金融當局為了壓縮過剩債務而收緊貨幣政策, 結果使得不少企業難以進行再融資。
實際上,進入2018年以來,已經開始有企業出現債務違約。石油燃氣供給企業「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CERC)」和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産開發公司「新昌集團」以美元計價的企業債相繼出現債務違約。
在美國普信(T. Rowe Price),投資新興市場債券的Michael Cornelius警惕地表示,「在以低於實力的超低利率籌集資金的國家,(利率)可能出現反彈的情況」。
由於美國實施加息,美國國債的利率出現上漲。美國在1994年實施加息之際,投資資金重回美國。新興市場的股價和貨幣下跌,進而引發了同年開始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不過,新興市場已經採取措施應對資金外流。中國的外匯儲備截止6月達3萬1121億美元,是今後3年償還額的1.7倍。墨西哥的外匯儲備也較10年前翻了一倍,達1780億美元,不少觀點認為不會像當初一樣引發金融危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