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談現在是否應該保護朝鮮

2017/08/10


     原島大介: 因50年代出兵抗美援朝,中國與朝鮮的關係被稱為「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兩國之間原本應該引以為傲的團結關係近年來開始出現裂痕,在中國的年輕人之間,加強對朝鮮制裁等強硬論開始越來越明顯。距離1950年開始的朝鮮戰爭已經過去67年。曾經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戰爭的老兵和他們的家人如今有何感想呢?

 

      「中國與朝鮮永遠不會對立。再發生戰爭的話,一定應該幫助他們」,曾經是木梳匠的曾雙全(86歲)1950年11月以志願兵身份入伍加入志願軍。在第二年的1951年作為47軍炮兵團的一員奔赴戰場。因炮擊的原因,炮門周圍經常處於高溫下,受此影響,曾雙全的右眼被烤爛,最終導致失明。

 

在戰爭中右眼失明的曾雙全。家中貼著毛澤東像(湖南省湘潭)

 

      與美國支援的南韓之間的戰爭非常慘烈。其中,曾雙全印象尤為深刻的是1952年10月在北緯38度線附近發生的上甘嶺戰役。曾雙全在戰場上看到的是遍地的中國兵屍體,甚至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有那麼一瞬間他對繼續前進猶豫了,但如果停下來可能會因違反命令而被上級槍斃。無奈之下,曾雙全只好踩著滿地的屍體繼續前進。

 

      在與死亡為伍的戰場上,支撐曾雙全內心的力量是朝鮮人民。他們夜晚住在當地村民家,軍隊的糧食吃沒了,村裏人就為他們提供自己的食物。在簽訂《休戰協定》後的1954年,曾雙全回國時所有村民都哭著前來送別。「朝鮮人比自己家人對我還好」。因此,現在依然能強烈感受到戰爭結成的紐帶。

 

    曾雙全居住的湖南省湘潭是當年決定抗美援朝的毛澤東的故鄉。當時,為了響應當地英雄的號召,周圍的很多年輕人都以志願兵的身份奔赴戰場。

 

        陳運秋(87歲)也是當年那些年輕人中的一員。他原本是農民,據説已故的父親曾與毛澤東就讀同一所學校,因此報名加入了志願軍。作為向後方部隊報告前線戰況的信號兵於1951年入伍。

 

抗美援朝老兵陳運秋(湖南省湘潭)

 

       據中國方面推算,在抗美援朝中死亡的志願軍約為18萬人,很多人都沒能再踏上祖國的土地。陳運秋所在的班被分配到最前線,6名戰友全部陣亡。


 

       陳運秋在兩軍交戰炮火連天的情況下,不吃不喝不休息地連續前進一個星期。在渡過齊腰深的窪地時曾一度昏厥,但最終好歹保住了一條命。「那是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陳運秋回憶當時的情景,他戴著綠色的帽子,驕傲地掛著作為從軍紀念獲得的徽章。

 

       後來,陳運秋於1954年活著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但因戰爭中受傷等原因身體垮掉,已經無法再務農了。現在靠政府每月給的1千元補貼和家人的幫助勉強生活。

 

       陳運秋根據親身經歷反對戰爭,他説,朝鮮應該停止核武器開發,南韓應該停止部署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薩德(THAAD)。陳運秋説朝鮮人民「是我們的同胞,是家人」。在談到如果美國再次攻擊朝鮮時,病床上的老兵興奮地表示,當然了,我會第一個報名,保護國家,那是我的責任。

 

      在安徽省阜陽居住的楊士龍(89歲)和剛才的2人有所不同,他是20歲參軍的前軍人。1951年渡過流經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入朝鮮。負責維修美國等的轟炸機破壞的鐵路。在維修時,落在附近的炮彈聲猶如大地轟鳴,之後耳朵幾乎聽不到聲音。

 

抗美援朝老兵楊士龍(安徽省阜陽)

 

      楊士龍沉默寡言,説話不多。針對朝鮮人冷淡地表示,「語言不通,沒什麼印象」。如果朝鮮再次爆發戰爭應該怎麼做呢?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沉默一會兒後喃喃自語地説,「我和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沒有自己的想法。對於軍人來説,只要國家決定,就只有服從」。

 

   戰爭已經過去近70年,經歷過朝鮮戰爭的人很多已經故去,當時的記憶正在逐漸失去。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侵略的人的記錄和相關電視劇通過官方媒體廣泛傳播。另一方面,針對朝鮮戰爭,或出於對美國的顧及,已很少公開涉及。

 

     陶忠東(47歲)的父親曾參加抗美援朝,于5年前去世。陶忠東現在從事旅遊業,同時堅持展開通過網際網路等尋找前志願兵及其家屬的活動。

 

     陶忠東表示,父親作為衛生隊員隨軍,負責士兵受傷的治療等。很多士兵以輕裝備趕赴朝鮮,因此在零下近40度的冬天因凍傷而失去腳或死亡。此外,藥品短缺,有時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截肢手術。

 


 

父親參加抗美援朝的陶忠東(安徽省阜陽)

 

     陶忠東還記著,父親對於生前未能實現的一項計劃感到悔恨。在戰爭當時,在當地死亡的人被裝進白色袋子埋葬,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名字。陶忠東的父親也曾在現在的首爾市內埋葬過數百屍體,但停戰後作為無名士兵長眠于地下。

 

    陶忠東的父親2008年曾打算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去南韓為戰死者樹立墓碑。但是簽證遲遲沒有辦下來,這個期間病情惡化,2012年在失望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做法與父親不同,但陶忠東希望以某種形式參與,將抗美援朝記憶傳給後世。據筆者了解,前志願軍戰士很多都在復員後過著貧困的生活,政府的補助至今仍稱不上充分。陶忠東希望將來能走遍全國,給父親的「戰友」們提供捐贈等幫助。

 

   在朝鮮戰爭中,為了保衛鄰國,很多中國人付出了生命。當事者及其家屬的想法與中國日漸高漲的強硬言論明顯不同。悲慘戰爭的記憶越是變得單薄,倡導開戰的聲音就會越強,似乎所有國家都沒有不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支局 原島大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