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會談嚴肅表情的背後是成果
2014/11/19
![]() |
同時還提到了會談的形式。通常的正式首腦會談為雙方坐在放置兩國國旗的桌子兩側。而此次會談則「沒有桌子,而是坐在擺成馬蹄形的沙發上進行,日本方面的陪同人員限定為3人,而且沒有擺放國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迎接南韓總統朴槿惠之際,「習近平主席先在會場等待,會談採取隔桌而坐的形式進行」,強調南韓總統在中國得到了隆重接待。
但其實這樣負面的論調實際上很少。「為了讓彼此的懷疑成為過去,促進經濟利益,兩國猶豫不決地踏出了一步」,美國彭博通訊社對會談成功舉行本身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在倫敦記者木村正人在部落格中寫道:「雖然日中關係改善僅僅走出了很小的一步,但相比雙方的分歧,共識得到確認意義重大」,進而評價稱,「避免使用‘尖閣諸島(編者注:中國名為釣魚島)’和‘靖國神社’等刺激民族主義的表述,是聰明的舉措」。此外,東京福祉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負責人遠藤譽也在專欄中指出,「雙方確認啟動旨在防範偶發衝突的海上聯絡機制的具體磋商工作,這一點應給予高度評價」。
《華爾街日報》10日刊登報導稱,「實現正式會談很有可能被視為一直表達希望會談願望的安倍首相的外交勝利」。但同一日的部落格文章《日中通過英語翻譯突出己方立場》指出了首腦會談之前發佈的4項原則共識英語譯文在日本版和中國版中存在的微妙差異。
例如雙方有關歷史認識互相讓步的部分。日本方面發佈原則共識是「達成若干共識」的英文譯文為「shared some recognition」。另一方面,中國版表述則為「達成了一些共識」,而英文譯文為「reached some agreement」。部落格指出,在中國版中給人以取得進展的印象強烈的是歷史認識問題,意在讓外界産生已迫使日本作出讓步的印象。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日本的表述是「有不同見解(view)」,而中國的表述則是存在不同「主張(positions)」。部落格認為,為了強調領土主權問題的存在,中國在英語版本中選擇了有利於自己的表述。
(大酒丈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