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政府就兩國關係達成了四點原則性共識,這為時隔3年的首腦會談創造了環境,這將朝著關係改善前進一步。中國兩國之間的關係冷卻已經波及經濟領域。此外,海洋和空中發生偶發性衝突的可能性也被擔憂,雙方都認識到放任關係惡化並非上策。但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和日本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發的爭議並未消失。兩國關係能否走上穩定軌道仍是未知數。
「將成為(關係改善的)第一步。是傳遞給世界的極好信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1月7日晚間的電視臺節目中,強調中日首腦會談的意義。
以2年前日本政府將尖閣諸島國有化等為轉捩點,中國態度轉向強硬。中國軍機對日本自衛隊飛機的異常接近、以及中國海軍對日本自衛隊艦船的雷達照射等事件相繼發生。安倍面臨著萬一發生不測,事態也不出現擴大化的應對舉措。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界也越來越感到擔憂。在中國建立工廠和店舖之際、獲得審批或進口原材料之際,政治對立都有可能成為障礙。今年1~9月,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額相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3%。
在為舉行首腦會談而展開磋商之際,成為最大障礙的是有關領土和歷史認識的問題。7日發佈的四點共識是雙方能做出妥協的最低限度的産物。反覆重申「對話的大門永遠敞開」,一直要求中國做出讓步的安倍最後也顯示出妥協姿態。
通過首腦會談的實現,中日關係有望走向改善。此次的共識表示,遵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簽署的4個政治文件,明確表示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領域對話。目前想定的應該是重啟為建立為避免海上和空中偶發軍事衝突的「海上聯絡機制」的磋商。
兩國在就以開通防衛當局之間熱線等為核心的內容達成基本協議之後,自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以來,磋商處於中斷狀態。安倍希望通過首腦會談,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重啟相關磋商。
此外,日中經濟部長級官員的「高級別經濟對話」也有望於近期重啟。這是就貿易、能源和氣候變化等議題廣泛交換意見的框架。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這2個方面利害關係一致,因此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得以重啟」。
優先進行首腦會談的結果是兩國之間的懸案被擱置。共識為中日分別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解釋留下了餘地,今後如果雙方改方向,有可能再次噴出火焰。
「中國有中國的想法,但雙方將努力在對話中構建更好的關係」,安倍如此表示。要讓脆弱的共識帶來穩定的關係,首先中日領導人在北京會談時構建信任關係將成為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