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眼中的新國際金融秩序(下)
2015/01/28
在10地新建清算銀行
中國政府繼在英國和德國指定人民幣清算銀行之後,提出了在法國和盧森堡建立清算銀行的方針。要將無法與其他貨幣進行自由兌換的人民幣用於跨境交易,只能向中國申請設立清算銀行。而在建立清算銀行之後,在交易擴大導致人民幣可能出現短缺時,隨時可從中國本土市場籌集人民幣。
![]() |
「與5年前完全不同」,久違地到上海赴任的一位外資銀行高管在看到負責採購中國進口原油約7成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資料後這樣感嘆。這是因為過去以美元結算的海外交易的大部分已經改為人民幣計價。
在2008年秋季發生美國金融危機(雷曼危機)之後,美元的信用一度出現動搖,中國觀察到這一點,開始討論推動人民幣逐步用於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道路。在當時,主要著眼點是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以避免人民幣價值和國內企業的業績受匯率行情的影響,屬於「防衛」舉措。
而明確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是重要政策的習近平領導層正試圖轉為攻勢。世界第2大經濟體中國擁有近4萬億美元的世界最大規模外匯儲備。人民幣的定位是構築作為國際貨幣流通的「非美元經濟圈」。
人民幣結算額的全球佔比不滿2%
「將提高至20%」,南韓提出的目標是將人民幣在對華貿易結算中所佔的比率提高至20倍。此外,英國也不再過分干預中國厭惡的政治問題,插手西藏事務等,而是向中國送出秋波,稱「要將倫敦打造為人民幣交易的世界中心」(財政部長奧斯本)。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以歐洲、亞洲和非洲為中心,有超過30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了外匯儲備。
與美元、歐元和日元等不同,人民幣是至今仍無法自由兌換的貨幣。中國人民幣外交的高明之處是,抓住使用不便的貨幣的劣勢,篩選對象給予投資和清算等監管放寬的好處。在明代和清代,中國在原則上禁止與海外的貿易,而另一方面,則給予朝貢國以特權,目前的做法似乎與此類似。
不過,不均衡的戰略也面臨極限。面對佔世界整體結算額約40%以上的美元,人民幣的全球佔比僅為不到2%。美國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顯示出儲備貨幣國的優勢。中國經濟增長力浮現陰影,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時隔5年出現貶值。
不管中國如何努力,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的資金。日美歐已開發國家曾多次經歷匯率劇烈波動和泡沫崩潰等金融領域的負面連鎖效應。而中國嘗到這些苦頭將是在今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中國總局 大越匡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