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消費者告別「面子消費」
2017/03/08
吉田忠則:在中國,「面子」始終是消費的關鍵詞。哪怕只是好一點,也要盡可能購買比周圍人更好的商品進行炫耀,這也是中國人購物的目的之一。但在最近,這種消費模式已開始發生變化。在消費結構變化的最前沿,日本企業的商機正在擴大。
![]() |
上海「尚嘉中心」的傑尼亞店舖 |
|
2月21日,中國商務部前部長高虎城在卸任前的記者會上總結了中國2016年的消費情況。據高虎城介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顯示出中國作為全球市場存在感日益提高的同時,消費也十分堅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電子商務的急速增長,增幅達到26.2%,大幅超過整體水準。再來看來自其他地方的另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的日均快遞使用人數達到2.5億人,快遞業務的處理件數增長超過50%。其背景是網際網路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浸透已超過日本。
以上數據顯示出了中國消費的變化。此外,高虎城在記者會上還提及了質的變化。他指出「消費理念從講排場、重攀比向綠色節約轉變。我國消費市場的新特點和新變化,為我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內貿流通體制創新、進一步擴大消費,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於了解中國以前狀況的人來説,高虎城的這一發言彷彿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下面稍微偏離一下話題。直到短短幾年前,在中國問別人「掙多少」都是理所當然的。其原因在於,作為經濟迅速增長的副作用,中國存在著「拜金主義」的影響。此外,由於收入體系尚未確立,只問對方職業無法判斷收入也是原因之一。當時的灰色收入也比如今更加普遍。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高額消費是顯示自己富有的很好手段。例如,擁有汽車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徵。但如果都有車,車更貴的一方就更有優勢。這種心理決定了人們的消費行動。
對於中國此前的消費結構,SMBC日興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肖敏捷的説明很有意思:「是兩個極端,奢侈品和假冒奢侈品就是象徵」。社會分化為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富裕階層,以及買不起奢侈品的低收入階層,但他們想要的都是奢侈品。面子成為消費行動的根源。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持續30多年的高增長逐漸改變了社會。隨著勞動法規日益健全,收入體系不斷完善,變得沒必要非得問對方的收入。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明顯提高,中産階層出現並不斷壯大。肖敏捷認為「中國已進入大眾消費時代」。
![]() |
日産汽車社長戈恩在上海國際車展上講話(KYODO) |
面子消費的降溫對於日本企業來説是良機。過去,存在著通過開寶馬和奧迪等歐洲高檔車來顯示自己社會地位的現象。但最近,汽車的功能和性價比受到重視,日系車越來越受到歡迎。此外,在服裝和日用品等領域,日本品牌的形象也很好。隨著大眾消費的擴大,這種傾向今後仍將持續。
雖然中日間的社會結構至今仍有明顯不同,但僅從消費社會的深化這一層面來看,中國正在日本走過的道路上迅猛追趕。在中國這個全球強有力企業競相展開爭搶的市場,讓日本企業發揮出此前積累的經驗的空間非常巨大。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