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在金正男事件上真的「完勝」嗎?

2017/04/14


  飯野克彥:虎頭蛇尾。在金正男被害事件開工來西亞與朝鮮的外交戰應該可以這樣形容吧。馬來西亞政府一度高高舉起拳頭的最後又輕輕放下了。雖然如此,但事件的影響並未消失,仍然存在持續發酵的可能。

 

馬來西亞駐朝鮮大使館的外交官及其家人抵達吉隆坡機場(3月31日,吉隆坡,KYODO)

 

  召回駐朝鮮大使、驅逐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姜哲、取消給予朝鮮國民的免簽待遇……自2月13日起,即事件發生過去1周後,馬來西亞政府採取了多項對朝鮮施壓的措施。但朝鮮方面拒絕協助調查,不止如此,姜哲和朝鮮媒體還公開譴責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拉扎克等政府高層似乎對此相當憤怒。

 

  馬來西亞完敗?

 

  雙方對立達到頂點是在3月7日。當時朝鮮禁止馬來西亞在朝人員出境,馬來西亞也採取了相同措施作為對抗。很多人猜測下一步或許是斷交,但隨後事態反而走向了緩和。結果是納吉布政權最終屈服於朝鮮的拿手好戲「人質外交」。

 

  被朝鮮扣為「人質」的是馬來西亞駐朝鮮大使館的3名外交官、以及包括子女在內的6名家屬,總計9人。相比起來,無法離開馬來西亞的朝鮮國民超過300人。「9對300」,如果僅看數字應是馬來西亞佔據優勢。但可以説這9人對於納吉布政權的份量遠遠重於300人對金正恩政權的分量。

 

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的外交官抵達北京國際機場(3月31日,北京,KYODO)

 

  馬朝兩國的激烈交鋒在3月30日結束。雙方允許「人質」出境,馬來西亞將金正男遺體引渡給朝鮮。馬來西亞基本上失去了查明真相的線索,事件陷入謎團的可能性加強。恢復馬來西亞的國家尊嚴和納吉布政權面子的希望也變得渺茫。

 

  據朝鮮媒體發佈的「共同聲明」顯示,雙方一致同意為了「再次實施」免簽政策「將積極展開磋商」,同時努力推動友好關係「發展至更高階段」。「馬來西亞完敗」和「朝鮮完勝」等評價不斷湧現。其實這一結果也不算出人意料。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微妙的複雜性。

 

  其一,馬來西亞政府和國民對朝鮮抱有的不快感和不信任感。例如,4月1日,檳城州首席部長、主要在野黨「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在記者會上發洩了憤怒。林冠英表示,「朝鮮違反了基本外交禮儀」、「相當於向馬來西亞宣戰」、「難以理解納吉布總理為何不宣佈與朝鮮斷絕外交關係」。雖然這是在野黨領導人批評現政權時常有的言語,但還是代表了很多民眾的聲音。

 


  此外,曾經對朝友好的馬來西亞政府也會被迫改變態度。實際上,馬來西亞政府並未公開朝鮮媒體發佈的「共同聲明」。僅僅發佈了納吉布個人名義的聲明,並未提及「重新實施」免簽等事宜。朝鮮國民是否能像事件之前一樣免簽進入馬來西亞?相關談判是否「積極推進」?可以説仍不透明。

 

  打擊朝鮮幌子公司

 

  朝鮮國民能免簽訪問的國家在亞洲只有馬來西亞。如果馬來西亞不再給予免簽待遇,朝鮮在海外的各種活動有可能遇到不便。例如採購核導開發所需的資材、進行像此次的恐怖活動等,或將比以往更加困難。以日本和南韓為代表的國際社會也必須關注馬來西亞和朝鮮圍繞該問題的談判。

 

  馬來西亞將朝鮮駐馬大使姜哲作為「不受歡迎的人」驅逐出境。替代姜哲的新任朝鮮大使能否到來?沒有了大使和使館員的馬來西亞駐朝鮮大使館能否恢復?這些問題也是今後的關注點。尤其是馬來西亞,向朝鮮派遣人員可能再次被扣為「人質」的警惕感和恐怖感無法輕易消除。

 

  實際上,被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馬來西亞當局對與朝鮮關係密切企業的監控。作為對朝鮮制裁的一環,聯合國2014年曾委託馬來西亞政府調查總部位於吉隆坡郊外一家名為「Malaysia Korea Partners(簡稱MKP)」的企業。但未能從馬來西亞當局獲得有意義的反饋。但到2017年3月,有報導稱馬來西亞當局以涉嫌違反聯合國決議為由,啟動了對該企業的調查。

 

  由於免簽政策等原因,朝鮮被認為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多家幌子公司。一直有猜測認為,雖然這些企業疑似從事與朝鮮核開發相關的活動,但馬來西亞政府對嚴格履行聯合國決議態度消極。如果馬來西亞政府以金正男遇害事件及之後的外交衝突為契機轉變態度,對金正恩政權將構成沉重打擊。

 

  馬來西亞以外的東南亞各國也開始對朝鮮懷有警戒感、不信任感和厭惡感。不單單是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些國民被朝鮮設套變成嫌犯的國家。例如,泰國英文報紙《國家報》在3月初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斷定朝鮮「濫用」東南亞的「善意」和「友情」,並且呼籲東盟(ASEAN)團結起來對抗朝鮮的威脅。

 

朝鮮同時發射4枚彈道導彈的照片(KYODO)

 

  在日本,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的嚴重性不亞於核導開發。實際上,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國民也被朝鮮綁架過。在1983年的緬甸,朝鮮特工在當時的首都製造了一起爆炸恐怖襲擊事件。可以説,雖然存在這些不可想像的問題,但東南亞各國依然想與朝鮮加深關係。例如,2000年朝鮮參加了東盟地區論壇(ARF),2008年在註明放棄戰爭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上簽字,這些都有東盟積極推動的因素在內。

 

  這樣做的原因有幾點,一為中國敦促朝鮮轉向開放路線的戰略,二為美國改變政策在2008年將朝鮮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剔除,三是南韓想緩和南北關係的姿態等。同時也不能否認,東盟想在國際問題上彰顯存在感的想法也發揮了作用。

 


  有觀點指出,朝鮮利用東盟的這種想法,趁機在東南亞大肆開設幌子公司。如果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以此次的暗殺事件為契機加強對朝警戒,應該會對金正恩政權構成打擊。但正如在南海問題出現的裂痕一樣,東盟各國很難團結一致。

 

  敘利亞讓朝鮮進一步加速核導開發

 

  金正男遇害事件的影響還擴大到了亞洲以外的地區。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再次將朝鮮指定為「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法案就是一個例子。在南美厄瓜多,反美左派政權停止了對朝鮮國民的免簽制度。雖然這些行動被認為是在履行聯合國制裁決議,但從時間節點上來考慮,可以説是金正男事件産生的餘波。

 

  隨著美國川普政權打擊敘利亞,金正恩可能會對美國的軍事行動加強警戒。雖然剛剛與川普結束首腦會談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態度,以及5月投票的南韓總統大選結果等不確定因素很多,朝鮮今後的政策也難以解讀,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朝鮮想進一步加速核導開發。

 

  馬來西亞等國家逐漸加強對朝鮮特工及幌子公司等的監視和警戒,很顯然對朝鮮加速核導開發非常不利。圍繞金正男暗殺事件,朝鮮看起來似乎「完勝」馬來西亞,但實際上其面臨的情況相當嚴峻。事件的餘波會持續到何時?波及的範圍有多大?影響有多嚴重?在考慮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安保問題時,需要密切關注這些問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飯野克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