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日元國際化」來得很突然

2017/06/26


    瀧田洋一: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金融的舞臺上,日本的日元似乎有望進一步得到使用。日本長期以來百呼不應的「日元國際化」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取得了進展。這是因為亞洲各國的強烈要求。日本今後或許會巧妙利用機會展開一場日元外交。

 

    在5月的黃金週期間,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開行、ADB)年會在橫濱舉行。利用這個機會,時隔4年同時舉行了日本與東盟(ASEAN)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紀念照(5月5日,橫濱市)

 

   「加強區域內的金融安全網與促進當地貨幣的使用」,在與東盟的會議之後,日本財務省發佈的成果文件最先列舉的就是這個項目。

 

    具體來説,「在東盟區域內使日元籌集更加容易,有助於區域內進一步的金融穩定」,明確指出了日元的作用。在加強區域內的金融安全網之際,日元登場。

 

 中國對擴大安全網態勢消極的原因

 

   日本與東盟國家中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4國之間,簽署了出現資金困難時進行貨幣互換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金額加起來達到407.6億美元。根據貨幣互換協議,不僅是美元,「還能獲得日元」。

 

   此外,除了上述4.5萬億日元之外,為了應對短期流動性(資金週轉)危機,將新簽署最多4萬億日元規模的「互換協議」。通過新的互換協議,可以獲得日元,也可以獲得美元。

 

   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遭遇沉重打擊的亞洲各國在區域內構建了金融安全網。即包括中日韓和東盟各國在內的多邊互換協議網,被稱為《清邁協議》。在爆發金融危機之際,可通過這一協議互換美元,成為亞洲金融安全網的支柱。借入美元的新興市場國家可在外匯市場實施賣出美元、買入本國貨幣的干預措施,以抑制本國貨幣貶值。

 

   隨著美國加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外流令人擔憂,在此背景下,東盟各國希望擴大《清邁協議》。但是,中國並未點頭同意。感到失望的東盟各國轉而遊説日本提供協助。

 

   一般來説本應顯得慷慨的中國持消極態度,具有相應的原因。其一是自身的外匯儲備拮据。目前的外匯儲備勉強保住了3萬億美元大關,但僅僅是因為通過各種手段限制了外匯流出。


 

   另一個原因是自己的人民幣外交。中國堵上國家威信在力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但加強互換美元的安全網,卻不會獲得任何好處。

 

中國央行

 

  「你若有心,我亦有意」

 

   受到困擾的亞洲各國敲響了日本財務省的大門,結果是「你若有心,我亦有意」。由於日本企業正在將亞洲生産基地從中國遷往東盟各國,完善資金互換機制,有助於日本企業。

 

   以日本與東盟各國實現「雙贏」的形式,日元資金的互換體制得以形成。對於歪打正著的日元的國際化,日本財務省並未袖手旁觀。

 

   此前日本正面倡導日元國際化曾有2次。最初是1988年。在西柏林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會上,當時的日本藏相宮澤喜一倡導日元、美元和德國馬克構成的「3極貨幣」。

 

   第2次是2001年。以在神戶召開的亞歐會議(ASEM)財長會議為契機,日本方面提倡「亞洲貨幣籃子」。均由於日元需求並不強勁而有頭無尾。相比起來,此次則是來自東盟各國的「呼喚」。

 

   鑒於這種趨勢,日本財務省6月12日宣佈了一籃子措施,意在建立不以美元為媒介,日元與亞洲貨幣能直接兌換的市場。這是將日元的結算網擴大至亞洲的構想。如果對美元的儲備貨幣體系舉旗造反,美國將進行鎮壓,但此次的行動歸根到底是迫於需要。這樣一來,能否三局為定呢?日本的貨幣外交的方向選擇將受到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