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路消費社會很脆弱?

2017/12/05


      原島大介:在中國,共用單車、送餐服務等利用網際網路的新服務正快速增長。這是中國政府推動的網際網路振興舉措和中國人旺盛的消費熱情帶來的結果,但在繁榮的網路消費社會的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依然是人力。至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中國的網路消費社會似乎也暗藏著瓦解的風險。

                    

     「考慮到工作內容,能拿到這個種程度的工資已經很不錯了」,在遼寧大連當「餓了麼」送餐員的姜延彬(36歲)笑著説。

            

餓了麼送餐員姜延彬的夢想是買套房子(遼寧省大連)

          

    小姜的工作是通過APP接到訂單後,騎電動自行車前往商家取外賣,然後送到客人手中。工作時間為上午9點~下午9點,每天平均完成40多單,幾乎沒有休息日。據他説,有時因找不到送餐地址,沒有及時送到,還會被客人罵。

         

    即便如此,小姜對這份工作仍然感到滿足。原因在於能獲得不錯的收入。據他説,每月可以拿到約7000元,這個工資超過了大連的大學畢業生就職後的平均水準(約5000元)。這對於僅有中學教育程度的小姜來説,也算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了。據説,小姜以前在大連從事送貨的工作,但當時3000元的月收入顯得捉襟見肘。   

       

    小姜自2016年3月開始從事目前的工作,住處和伙食由公司提供,如今已經能存下錢了。他説:「我明年要在大連買套房子,把留在老家的老婆和女兒接來」。這似乎是他眼前的目標。

       

      網路消費社會的形成

      

    借助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增長變得舉步維艱,鋼鐵的過剩産能等消極的方面也日趨凸顯。

   

    在此背景下,政府瞄準的是個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其中,網路振興舉措發揮了作用,基於智慧手機的網路結算不斷擴大。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不斷産生類似送餐APP等新服務的基礎。再加上日趨壯大的中産階層的崛起,使得網路消費社會逐漸在中國形成。特別是最近數年來,已經發展到只要一部手機在手,可以不帶錢包出門的程度。網路消費社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産業的湧現也在不斷創造就業機會。不僅是像小姜這樣的外出務工人員,這些新産業還給擁有一定學歷的年輕人帶來了機遇。

      

    在共用單車「ofo」運營商——北京拜克洛克科技工作的翟瑞星(26歲)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收集被丟棄在大學校園內的自行車之外,還負責修理和保養等工作。

         

翟瑞星負責回收被丟棄的OfO自行車等工作(遼寧省大連)

      

    小翟曾在大連海洋大學學習船舶動力,2016年畢業。此前曾就職於浙江省的國有大型造船廠,但因不習慣那裏的生活,在1個半月後辭職。之後,相繼在大連的軟體公司等就職,但都沒有堅持太久。今年5月,他進入了拜克洛克科技。

 


 

    小翟目前的月收入大約為5000元,相當於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水準。不但償還了過去的借款,還打算近期結婚。他充滿期待地説:「這個工作很自由,而且業務也有可能繼續擴大」。

 

    網路消費社會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便利性和就業增加等各種益處,另一方面,也開始看到弊病。最大的問題是像小姜這樣從事單純工作的後方人員的人工費正在膨脹。

 

    原因在於確保充足人手存在難度。很多大城市出身者對於在室外工作往往敬而遠之。此外,還存在當地人不願意遇到熟人,或者不想從事這樣的工作的一面。因此,從事快遞、送餐等這類工作的人員多限於地方出身者。另一方面,相關市場則在迅速擴大,從2017年的增速來看,預計共用單車達到逾8倍,而送餐服務增長8成。

    

      日趨激烈的快遞員爭奪

   

    因此,送餐服務與電子商務等其他行業的快遞員的爭奪日趨激烈。在招聘之際,不得不借助高額工資和豐厚的福利待遇來吸引人。在我實際採訪小姜等5人之後發現,月收入與前一個工作相比都達到2~4倍,過半數在從事現在的工作1年後,收入增長了5成左右。

 

    在中國,構建利用精密系統的最佳運輸渠道、以及提升採用卡車等的業務的效率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依然遲緩。但是,由於推進了網路振興政策,形成了以廉價勞動力加以彌補的結構。

 

    然而,這種勞動的月薪如今已超過了大學畢業生從事工作的月收入,而且增長速度也在持續加快。在業務增長期間一般很難暴露問題,但如果增長一旦放緩,就將迅速擠壓企業的盈利,這一點不言而喻。

 

    在支撐此前的中國經濟的製造業一線,基於機器人的機械化正在推進,還有來自東南亞等地的廉價勞動力。據「餓了麼」等表示,由於需求正持續增加,因此工資的上漲尚沒有構成問題。不過,照此下去,在不遠的將來,網路消費社會也有可能出現與製造業相同的現象。

 

    我在一開始採訪小姜時曾問他:「將來這項工作可能被無人機等機器取代,到時候怎麼辦?」小姜對此只是一笑而過,説「暫時不會發生這種事」。

 

      中國社會似乎正直面一個課題,那就是如何給小姜這樣的、支撐中國社會的人們提供一個能持續從事某項工作的環境或機制。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支局 原島大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