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對「龍」動怒的結果

2017/12/04


  秋田浩之:大象平時很溫順,但真生起氣來會非常兇暴,有時還會主動挑釁敵人。以大象為國家象徵的印度對自己的紅線被觸犯感到憤怒。憤怒的對象是龍,也就是中國。  

  

在金磚國家首腦峰會期間握手的印度總理莫迪(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5日,廈門市,Xinhua-Kyodo)

   

  印度憤怒的導火線是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構想。該構想計劃建設海洋和陸地交通線,構築從中國到歐洲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圈。

  

   秋田浩之的其他文章

 

  阻止朝鮮核武裝有盲點

 

  東南亞希望日本這樣制衡中國?   

    

  朝鮮給國際社會出的一道難題

  

  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三種劇情

 

  這一次,美國真的要動手了嗎?

   

  東北亞面臨的可悲現實

         

  川普對華態度突然轉向有背後危機

          

  該如何避免巨熊俄羅斯失控?

           

  從日本出雲號為美國航母護航看到的

        

  阻止朝鮮的「秘密武器」是否存在? 

          

  美國打擊敘利亞是一劑無處方的猛藥

          

  變化中的川普中國觀

  中國5月邀請百餘個國家來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包括日本在內,大部分亞洲國家都出席了論壇。但印度並沒有派代表參加,事實上進行了抵制。

  

  抵制的原因一看地圖就明白了。斯里蘭卡、緬甸、巴基斯坦,以及從印度洋前往非洲大陸的大門吉布地……。在印度看來,這個構想完全就是為了包圍自己而設計的。

  

  令印度更加憤怒的是,他們與巴基斯坦爭奪主權的喀什米爾地區的一部分也包含在一帶一路的對象地區內。

 

    熟悉內情的印度前高官這樣解釋該國政府的憤怒:「中國不僅想包圍印度,還插手主權問題。完全就是殖民主義的重現」。

  

  據印度的外交專家等透露,印度雖然在警惕不斷壯大的中國,但又不太想刺激中國,而是想和平共處。

  

  比如,印度2007年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首次實施了聯合軍事訓練,但之後並沒有繼續實施。日美兩國針對中國提出創設日美澳印外長會談框架,印度也沒有響應。這都是因為擔心中國會對抗。

   

  如此忍耐有多大意義?印度最近加深了懷疑。筆者在新德里對印度政府和軍隊的前高官等進行採訪,得到了如下回答。

  


    

  印度認為中印兩國能共同崛起,一直想和平共處。但不得不承認中國並沒有那麼想。因為中國明顯想壓縮印度的生存空間。據悉,印度總理莫迪的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

       

  中國好像低估了印度的反抗。因為在中國看來,一帶一路構想的重點是應對美國,建立中國主導的秩序,而非包圍印度。

   

  即便如此,印度依然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挑戰,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其結果之一就是中印邊境問題。

  

  

  中印兩國1962年交戰,目前邊境依然存在爭議地區,而且面積跟馬來西亞差不多大。

    

  目前兩國軍隊偶爾還會發生越境事件。印度的軍事專家表示,對於中國軍隊的越境,一直以來印度政府僅僅提出抗議,對於派出大規模部隊持謹慎態度。這是因為印度不想加劇與中國的緊張氣氛。

  

  不過莫迪總理最近改變了方針,在中國軍隊越境時轉為採取迅速、強硬的對抗方針。因為莫迪認為如果顯示出軟弱的態度,中國方面將更加強硬。

    

  這一新方針立刻得到執行。從6月開始的約2個半月時間裏,印度軍隊與中國軍隊在中國與不丹的邊境對峙,軍事衝突一觸即發。

  

  印度為對抗中國,向邊境線派出了500多人的部隊,在後方又集結了1萬多兵力。自中印戰爭以來,印度方面投入如此多的兵力與中國對峙還是第一次。

   

  對華觀的冷卻還在印度外交中表現出來。

   

  9月在紐約召開的日美印外長會議上,日美兩國再次提議創立日美澳印4國外長會議。印度此前由於顧及中國一直對此態度消極,但本回首次顯示出積極姿態。 

       

  莫迪政權除了加速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外,還著手向越南等與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其目的明顯是牽制中國,中方也提高了警惕。  

     

  目前問題是,中印兩國是進一步加深對立,還是不久之後出現關係改善。即使存在各種曲折,但從長期來看前者的可能性很大。自中印戰爭以來,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感不斷積累,一帶一路構想成為導火線。

  


    

美國航母「尼米茲」號、印度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日本海上自衛隊「出雲」號在進行演習(kyodo)

     

  中國提出將在21世紀中葉成為與美國並肩的強國,被認為將進一步加速擴大勢力範圍。另一方面,印度的國力也不斷增強,必將強化自己的主張。估計兩國的分棲共存將更加困難。

     

  據聯合國預測,印度將在2024年之前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國。雖然印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僅約為中國的5分之1,不過經濟增長率已經超過中國。

        

  中印兩個大國的競爭對手關係不僅影響亞洲,甚至還將左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此外,11月6日的日美首腦會談上提及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的未來也與印度息息相關。

  

  如果「龍」穩定,「大象」也能發揮重要作用的話,將有益於亞洲的穩定。而如果雙方大動干戈,周邊國家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秋田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