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IT「雙城記」

2018/01/15


      中山淳史:新的一年從中國的話題開始講起。最近,我時隔20年去了深圳,令我感到吃驚的是「華強北」的繁榮景象。

 

    在該市的中心地段,銷售電子産品的高樓林立。走進其中最高的建築物,裏面有點像日本東京秋葉原的家電連鎖店,或者説有點秋葉原銷售大量電子零部件的「無線電會館」的味道。但與秋葉原相比,這裡的規模明顯要大太多。

  

  

    不知道一般的日本人對深圳有多少了解。在他們眼裏,深圳或許是與香港北部相鄰,是鄧小平1980年代設為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的象徵?也或許是收購夏普的鴻海精密工業大量生産智慧手機的「世界工廠」?雖然這些看法都很正確,但都沒能準確的描述出這座城市如今的面貌。

 

    我的印象是這樣的。深圳是世界工廠、倣冒商品之都、技術創新中心、創業者雲集的城市……無法用一個詞描述,是因為這裡很多情況都在同時發生,整個城市處於變化的正中心。

 

深圳華強北路

   

    在華強北,有虛擬現實(VR)眼鏡和智慧手機的疑似「山寨」商品出售。不過,在相鄰之處,又擺著很多無人機和360度全景相機等在中國誕生的獨創産品。其中,將無人機推向世界的是總部位於深圳的新興企業大疆創新(DJI),該公司如今掌握全球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據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WIPO)統計,中國2017年在專利申請件數上有可能超過日美,躍居世界第一。實際上,其中的一半來自深圳。騰訊控股等超大型企業將總部設在深圳是因素之一。但是,從中國全境來到深圳、為迅速獲取財富而創業的年輕人、以及被稱為「海龜(海歸)」的從美國回來的創業者在這裡紮根,也被認為是推高申請數量的另一個原因所在。

 

    觀察企業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也就是被稱為「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也一目了然。據美國CB Insights統計,全球截至2017年底有222家獨角獸企業,其中59家是中國企業,且很多立足於深圳。

 

    事實上,在華強北的高層大樓的較高樓層、以及被稱為「南山」的約10公里以西的地區,來自美國、法國與荷蘭的創業者和風險投資(VC)、培訓創業者的創業加速器大量入駐,它們為了培育第2、第3個大疆創新而展開了激烈競爭。

  

    吸引它們的最大因素或許是被稱為「方案公司」的業者的存在。據稱深圳存在數不清的電子零部件和電路基板工廠,而方案公司熟知誰在哪生産什麼東西,能根據目的為創業者牽線搭橋。創業者即使不擁有工廠和設計開發部門,只要有創意,就能在較短的準備期間內將産品推向市場。

  


  

     在深圳,我遇到了一位矽谷創業企業的經營者。他名叫大衛·萊斯利(音譯)。他説自己是在社交網站(SNS)上得知有參觀深圳高科技産業的旅行團。大衛表示「矽谷是軟體創業企業的聖地,而深圳被稱為硬體創業企業的聖地。我想親自來確認一下」。

  

      與深圳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切的或許就是美國矽谷了。我也參加了深圳訪問團,最初訪問的是來自美國西海岸的創業加速器HAX,據説該公司會選拔出立志創立硬體企業的年輕人,並定期送往深圳考察。

  

      當然,深圳不只是擁有創業者。純電動汽車特斯拉委託深圳的企業生産128種電子零部件,美國蘋果2018年將在深圳成立大型研發中心。

    

 谷歌在矽谷的總部

       

      一方面,大疆創新等深圳的知名企業也相繼在矽谷設立軟體開發和資訊收集中心。在深圳開展研究活動的東大副教授伊藤亞聖表示「最近兩座城市之間的人員、物品、資金往來十分頻繁」。

  

      這讓我想起了19世紀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説《雙城記》。如果將美國的矽谷和中國的深圳比作法國革命爆發前夜的巴黎和倫敦,矽谷就相當於結束了市民革命的倫敦,而深圳則如同等待法國革命的巴黎。雖然在數位革命的進展方面仍存在差距,但這兩座城市的關係緊密,並形成了相互間的影響。

  

      1990年代還出現過取名《現代雙城記》的美國的研究書籍。書中將矽谷和波士頓做了對比。這兩座城市圍繞霸權展開激烈競爭,最終構築了向世界開放的産業結構的矽谷取得了勝利。深圳似乎與當初的波士頓不同,而是正在與矽谷開展聯繫與互補的同時,試圖持續推進技術革新。

  

      再來看日本。實際上不定期組織深圳考察團的是東大創業公司出身的一個日本人——高須正和。他表示「考察團吸引了各國的人,但是日本人對深圳似乎不太感興趣」。

   

      的確,在深圳只有極少數日本創業者。或許是因為日本人擔心即使把技術帶到深圳開展業務,也會因為「遭到抄襲而失敗」。但是,不應該忘了深圳是全球專利申請件數最多的城市。我在當地聽到了「矽谷一月,深圳一週」的説法。深圳的這種速度感以及人員、物品和資金的流動已經越過日本、與美國西海岸聯繫起來。對於這一現實,日本還是應該關注為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