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隱私洩露更「寬容」?
2018/02/27
小高航:可能是中國人有從壓迫歷史中站起來的經歷和智慧,很擅長區分真心話和客套話。喝咖啡時的對話與喝白酒後對話的差異很有趣。
但是,記者發現,即使是和相熟的中國老朋友,也有兩個怎麼都不能統一觀點的話題。其中之一就是房價。記者親眼目睹了日本的房地産泡沫破裂,認為上海偏遠郊外100平米的房價普遍過億日元的狀態不會持續太久。但是在當地接觸到的人們卻不這麼認為。樂觀派認為「還會繼續上漲」,即使是慎重派也認為「不會下跌」。這些人在喝了白酒之後仍是這麼認為。
![]() |
1月上旬支付寶被曝出個人資訊管理不善 |
另一個意見不一致的是個人資訊安全、隱私保護問題。
本人看不到的「檔案」
1月3日,5億人使用的移動支付服務「支付寶」被曝出用戶資訊管理不善。用戶在查看2017年個人帳單時,幾乎被自動同意「你允許芝麻信用收集你的資訊,並向第三方提供」的協議。該協議中還寫明「您理解並同意,因本公司根據本協議並依法向第三方提供您的用戶資訊産生的任何後果和風險應由您自行承擔」。
支付寶之後更改了系統,但涉及到金錢如果是在日本很可能發酵為大問題。但是當我對身邊的人談起這件事説「真可怕」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咦?什麼可怕?」曾經在海外生活過的人也坦言:「這是因為中國人本來就沒有隱私」。
背後似乎有著中國的特殊原因。在中國,學歷、工作經歷和懲處等個人資訊均被記錄在「人事檔案」中。人事檔案由當地人事局管理,不允許本人查看。據稱,如果檔案中存在污點難以找到與政府相關的穩定工作。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一種社會管理的方法。
![]() |
中國隨處可見攝像頭 |
經常會聽到有人説:「在社會整體的利益面前,個人資訊微不足道」。這其中也許有客套話的成分。不過,需要提供個人資訊的支付寶等服務確實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雖然全中國設置了數億個監控攝影機,沒有隱私讓人心情不爽,但大部分記者認識的中國人都表示「和過去相比治安狀況變好了」,對此持肯定態度。當前,相比隱私被侵犯的好處多過壞處,這也是中國民眾危機感淡薄的原因。
在不斷數位化的全球經濟中,隱私意識淡薄可能成為中國的優勢。個人數據是提高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精度的「寶庫」。對提供數據的抵觸感越弱,越能收集到更多數據。「2030年在AI領域全球第一的是美國還是中國?」,在香港舉行的金融科技相關活動上,演講者這樣問道,結果90%以上的到場者選擇了「中國」。
中美展開「數據資源」攻防
中國政府也明白其重要性。2017年施行的《網路安全法》限制外資企業對個人資訊的處理,強化對數據的管控。針對這一情況,美國開始修改法案,收緊對持有個人資訊的美國企業的收購條件。當然,這是針對中國企業的。2018年,美國當局阻止了支付寶收購一家美國企業。圍繞「數據資源」的國家攻防越來越激烈。
然而,沒有隱私的狀態未必會永遠持續。
日本倍樂生株式會社(Benesse Corporation)2014年因洩露約3500萬份顧客資訊而出了大問題。然而和中國相比確實小巫見大巫。中國僅在2017年發現的個人資訊洩露事件,江蘇省10億份、遼寧省和北京等地區共計100億份。這些全都是駭客等嫌疑人被逮捕後公佈的,再加上還沒被破獲的案件,這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據説洩露的手機號碼、住址、銀行帳號等個人資訊在網路黑市上每1萬份大約售價在100元左右(約1700日元)。筆者的手機每天也會接到3~4個投資公司和房地産公司打來的電話,他們很有可能是從黑市買到的電話。江蘇省10億份個人資訊洩露案件,就是因為有消費者對推銷電話信以為真,最後投資受損報案才最終得以破獲。
在中國,如果遭受經濟損失和人身危險等實際損害,輿論風向將發生突變。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追求生活品質的趨勢越來越強烈,中國的隱私環境在未來幾年極有可能大為不同。
本文作者為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