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與安倍:只有永遠的利益
2018/04/08
編者按:日經中文網此前推出「世界領導人與安倍的距離」系列後,獲得讀者好評。應讀者要求刊登該系列的續,分3次介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世界其他領導人的關係,這次介紹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與安倍的關係。
2月8日,倫敦唐寧街(首相官邸)上空烏雲密布。「此前與日本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希望進一步強化」,英國首相特蕾莎·梅(61歲)面對豐田和日立製作所等18家日企的高管就脫歐談判進行了説明。這是特蕾莎·梅首次僅集中會見一國的企業家。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62歲)等3名閣僚也一同與會。
![]() |
安倍(左)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右)握手(2017年8月31日,東京元赤坂迎賓館) |
日本企業對英國的投資額僅次於美國。會議是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63)請求召開的,由特蕾莎·梅主導。
共同推進裝備開發
特蕾莎·梅2017年8月訪問日本,除了參加國際會議外,這是作為英國首相時隔5年訪日。特蕾莎·梅與安倍就加強經濟和安保合作達成一致,還出席了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
與倒向中國的英國前首相卡麥隆(51歲)相比,特蕾莎·梅重視日本的姿態十分鮮明。2017年12月,在日英外長、防長「2+2會談」的共同聲明中,寫明瞭雙方將合作開發武器裝備和加強共同訓練等。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57歲)還作為外國閣僚首次登上英國海軍新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視察。
雙方將推動空對空導彈的共同研究,啟動試製品的製造和發射試驗。還將討論在亞太地區部署航母。對日本來説,這是首次與同盟國美國以外國家啟動攻擊型武器的共同開發。英國外交部高層曾經斷言稱,「日本是亞洲安保方面最重要的夥伴。雙方將把關係提升至新高度」。
英國外交的變化存在相應理由,那就是伴隨著2016年的政權更疊,英國決定「脫歐」。脫歐的時間為2019年3月。有估算認為,即使能與歐盟(EU)簽署自貿協定(FTA),今後15年里英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也將比預期減少5%。
![]() |
英國為了緩解這種打擊,試圖以退出最大貿易夥伴歐盟為契機,將外交範圍擴大至亞太地區。對於擔憂英國接近中國的日本而言,目前英國加強對日外交的狀況可謂求之不得。
日英兩國均為美國的同盟國,且同為被大海包圍的島國。儘管特蕾莎·梅也顧及到與中國的關係,但與共用民主價值觀和法治等原則的日英關係相比,中英關係的性質完全不同。
康橋大學特別講師約翰·尼爾森-懷特指出,「(日英關係)正在向事實上的同盟水準發展」。約翰同時還分析稱,「在美國總統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對全球事務的參與將減少。日英攜手進一步構建多極化全球秩序的空間正在擴大」。
日英在20世紀初葉曾存在同盟關係。當時英國為遏制崛起的俄國,改變了被稱為「光榮孤立」的不結盟政策。而日本也希望通過與英國結盟打壓俄國,同時提升國際地位。
重要的是忍耐
英國政府認為,安倍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有助於地區繁榮,予以支援。英國政府高層也承認,「將來參加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也是選項」。
但中國的影響並未消失。英國在接近日本的同時,還將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以加入「保險」。英國駐日大使保羅·馬登強調稱,「不需要與一帶一路展開競爭。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需要基礎設施,這一點顯而易見」。
2月1日,特蕾莎·梅在首次正式訪華中與習近平在北京舉行會談,表示為一帶一路提供協助。另一方面,特蕾莎·梅2月26日致電安倍,轉達了與習近平舉行首腦會談的情況,解釋稱「要推動一帶一路符合國際規範」。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19世紀曾擔任英國首相的著名政治家帕默斯頓(Palmerston)留下的名言。根據時勢,「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靈活制定戰略是英國的拿手好戲。英國政府高層表示,「效果並非迅速顯現,重要的是忍耐」。
不拘泥於「同盟」的定義,專注發展關係。英國的外交戰略至今仍受到帕默斯頓理念的影響。
————————————
特蕾莎·梅:英國前任首相卡麥隆2016年就英國是否退出歐盟(EU)舉行全民公投,結果下臺,特蕾莎·梅隨後接任。特蕾莎·梅是繼已故的柴契爾夫人之後,英國時隔26年的第2位女首相。其曾任職於英國中央銀行,屬於實務派,另一方面,被認為「缺乏幽默感」。
特蕾莎·梅過去曾支援英國留在歐盟體制內,但如今卻領導脫歐談判。為鞏固政權基礎,特蕾莎·梅採將原定2020年的大選提前到2017年6月實施,結果失敗,政權基礎持續薄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瀧麻理子 倫敦,政治部 地曳航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