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和日本寬鬆教育
2018/06/27
村山宏:6月7日~9日,中國今年高考有的地方甚至出動了裝甲車。廣東省因為遭遇颱風,江門市出動特警裝甲車護送考生前往考場。安徽省也出現了警車為考生乘坐的大巴開道的場景。可以説這是全社會重視高考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灌輸式教育的弊端。
一考定勝負
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是高考一考定勝負。各大學和學院幾乎不實施自主考試,也沒有二試。雖然有保送生制度,但名額很少。對於考生來説,2~3天的考試將決定一切,可謂十分殘酷。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達975萬人。能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頂尖大學的只有3000到4000人。中國考生進入一流大學之路比日美考生艱難得多。
![]() |
考生家長憂心忡忡地注視著走進考場的考生(遼寧省瀋陽市,Reuters) |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高中生每天從早上7點學習到晚上12點。還有很多寄宿制的高中,這樣學生就能不出校門地全天候學習。當然也沒有社團活動和課外活動。甚至有的學校自動減少體育等和考試無關的課,把時間分給考試科目。考生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高考結束後,得到解放的考生一齊撕毀課本,學校裏紙片飛揚的場景每年都會被報道。
高考也讓警察十分忙碌。如上所述,為了避免考生遲到,警察必須提供幫助。考場附近的工地也被迫停工,原因是發出的噪音會影響考試。家長們也十分緊張。考場外聚滿了焦急等待孩子的父母。還有送考的媽媽們會身穿平時很少穿的旗袍,寓意「旗開得勝」。
筆者多次聽到在日本居住的中國夫妻的焦慮,他們希望讓孩子早點回國,擔憂以日本的教育水準無法應付高考。中國過去存在官吏錄用考試「科舉」,筆者感覺中國的應試或許存在超出想像的地方。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曾經讓高等教育一度停滯,在經濟改革全面啟動的80年代,人才不足令人擔憂。但是,猶如在打消這種擔憂,在激烈的應試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支撐了各産業的增長。
反思填鴨式教育
以高考為目標的殘酷應試系統本應是培養均質化優秀腦力勞動者的最佳機制。但是,近年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中國的媒體和網路上,稱讚日本學校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例如「日本的幼兒園不教學習,只教生活基礎知識」、「日本的高中生有社團活動,在體育、音樂和藝術活動中謳歌青春」。似乎中國也進入了意識到填鴨式教育弊端的階段。
日本在進入高速經濟增長暫退的70年代後,「寬鬆教育」得到重視。這是因為,追隨歐美實現增長的時代已經終結,開始出現提倡向需要創造性的經濟模式轉向的聲音。教育也需要從偏重知識轉向鍛鍊思考能力的學習模式。就這樣,寬鬆教育從70年代末湧現。1980年時的日本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産總值)約為9500美元,中國2018年的每人平均GDP也有望達到1萬美元。
![]() |
考生步入高考考場(廣州市的高中正門,中村裕攝影) |
中國也將結束高增長時代,需要提高經濟品質。正處於和日本1980年前後相似的發展階段,出現中國式寬鬆教育也不難理解。「高考狂想曲」或許也將進入反思氛圍。不過,事情有些複雜的是,中國看到了日本教育的曲折。進入2000年代之後,有聲音批評日本的寬鬆教育招致了學力下降。在中國,認為不應重蹈日本覆轍的主張也有很多。
學力並非教育的全部目的,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接受寬鬆教育的世代成為日本社會的核心還是今後的事情,對其下定論也還需要時間。比日本更加在意寬鬆教育成果的或許是中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