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瑞典事件重演,日本有哪些經驗?
2018/10/03
近日,「瑞典中國遊客事件」成為了中國網民廣泛關注和熱議的社會焦點問題之一。此事究竟孰是孰非另當別論,日經中文網希望通過收集和匯總《日本經濟新聞》(以下簡稱:日經新聞)過去的報道和文章,介紹日本在對待和處理本國國民走出去和外國遊客湧進來時的一些做法,從客源國和接待國的兩個視角,為中國遊客在赴海外旅遊時避免受到所謂的「粗暴」待遇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日本遊客也曾不受外國歡迎?
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遊集團於今年3月聯合發佈的《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1.3億人次,花費達1152.9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民眾收入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然而,因社會制度、環境以及文化習慣的差異等,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舉止也開始飽受詬病,與當地人之間發生的摩擦、衝突也逐漸增加。
![]() |
央視公益廣告截屏 |
「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衣著隨便、舉止粗魯;隨意吸煙、污染空間;爭搶擁擠、不守秩序;高聲通話、喧嘩吵鬧;任意拍照、亂寫亂畫」,這是央視製作的公益廣告《出國旅遊 文明當先》中對中國出境遊客一些不文明舉止的描述。寥寥幾句,卻基本清晰勾勒出了在海外旅遊的中國遊客的負面形象。從具體事例來看,最近類似「中國遊客在××民宿亂扔垃圾被索賠」、「中國遊客大鬧××機場,高唱國歌」、「中國遊客××掃貨遭毆打」等的報道也屢見不鮮,經常成為熱議話題。
那麼,這些現象和問題僅僅存在於中國遊客的身上嗎?回答是否定的。
據日經新聞早期的報道,在1964年,也就是東京首次舉辦奧運會的那一年,曾經存在各種限制的日本人的赴海外旅遊被正式放開。據稱,當年日本赴海外旅遊的人數僅為12.8萬人。不過,隨著日本經濟進入高度增長期,這一人數在1970年代後持續增加,加上日本政府的積極推動、日元升值、經濟向好、節假日增加等多重因素,這一數字在26年後的1990年終於突破了1000萬人。從單次旅遊的個人消費額來看,當時日本人也將義大利人遠遠甩在身後,躍居世界第一。按當時日本1.24億的人口基數粗略比較的話,無論從出境遊的人數佔人口基數的比率,還是在境外遊上的花費等,如今中國的狀況似乎與當時的日本很接近。
![]() |
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景點合影的日本遊客(2013年,reuters,資料) |
還有一個更為相似的狀況。那就是隨著如此多的日本人走出國門,日本遊客的各種不文明行為也浮出水面,甚至産生了所謂的「觀光摩擦」。據稱,當時有外國的美術館和教會甚至提出「不歡迎日本人團體客」,日本人也因掃高檔貨而在海外屢遭白眼。
日經中文網的特約撰稿人劉黎兒在其《中國人在海外別這樣就行了》一文中指出,日本早年也存在和大陸出境遊客一樣的問題。她介紹稱,日本歌手嘉門達夫在1990年專門發表了一首諷刺日本赴海外遊客不文明行為的歌曲,叫《無敵的日本海外旅行》。據稱,1980~90年代,日本漫畫家堀田勝彥也在其漫畫中也描繪了當時日本大媽軍團去外國旅行時的不文明行為。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的村山宏也曾在其《文明不是靠法律約束出來的》一文中提及1960、70年代日本中年男性曾集體參加「買春旅遊團」,在亞洲各地招致反感一事。
日經新聞2004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則專門介紹了外國人對「日本遊客的評價」。
據描述,一位瑞典人看到當地報紙刊登的照片後目瞪口呆。照片拍攝的是參觀當地一座城堡的日本遊客。在照片裏,每個日本人都手拿相機在拍照。「日本遊客=相機」的形象似乎令當地人費解。文章還描述了日本人在外國付小費時的細節。據説,日本遊客因為沒有支付小費的習慣,所以導遊等會特別加以提醒。但一些遊客還是在付完費後等著找零,或催促店員要找零等。另外,據説在海外的五星級酒店還能看到一些為了想省下給服務生的小費,自己提著大行李箱前往房間入住的日本遊客。
不過,也正是在這篇文章中提及了日本遊客開始在歐洲等獲得好評,當地人認為日本遊客相比其他外國人更文明禮貌等。
正如上述文章評價的那樣,日本遊客在海外的印象和評價在其出國人數實現快速增長後的幾十年裏似乎逐漸改觀。村山宏也在其上述文章中指出,如今在微網誌上等,中國網民對本國遊客的惡習毫不留情的披露,對日本人的舉止卻稱讚有加,認為 「日本人很禮貌、文明又親切」等。日經中文網的特約撰稿人劉黎兒也指出,日本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花了20、30時年才得以改變。
那麼,日本遊客在海外的形象又是如何逐漸改善的呢?
日本政府在1987年曾出台了「海外旅行倍增計劃」,希望以此推動日本赴海外遊客在5年裏倍增,達到1000萬人,但這一目標在1990年提前實現。之後,由於日本人在海外的文明舉止問題以及「觀光摩擦」的表面化,從社會輿論到政府開始提倡將日本人的海外旅行從「人數的增加」推向「品質的提高」。
1990年12月,在日本赴海外遊客突破1000萬人的消息傳出後,日經新聞立刻發表社論,呼籲稱:「(走出國門的日本人)不需要去卑躬屈膝,但要成為一個尊重對方國家風俗、習慣、禮儀的旅行者」。在這之前的1989年,日本觀光協會專門發行了旨在提高旅行者文明禮儀的指南手冊,並免費郵寄給學校相關人士。
![]() |
在紐約自由女神像下拍照的日本遊客(2016年,reuters,資料) |
作為具體的措施,據稱在旅遊行業方面,當時很多日本旅行社在組織赴海外的旅行團時會在出發前舉行説明會或者通過跟團導遊仔細的傳授國外廁所和浴室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給小費等。日經新聞也在2002年的系列連載中刊登了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青木保對日本人赴海外旅遊時應注意事項的提醒和建議。其中指出「區別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對自身行為加以約束是一項基本禮貌」,稱「(日本人)需要提高對公共空間的意識」。連載中還專門介紹了如何在海外付小費,在海外不同場合的著裝以及如何禮貌的購物等內容。
日經新聞還有報道評論稱,日本人的海外旅行在當時往往容易陷入看看景點、逛逛古跡的單純的走馬觀花模式,缺乏靜下心來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慣的細緻觀察和嘗試了解當地人的視角與想法。呼籲走出去的日本人提升全球性的視野和國際化的感覺。
事實上,從1980年代後期起,日本的海外旅遊的內容和形式也在逐漸走向多樣化。據稱,專門學習英語和當地文化禮儀的團隊遊不斷增加。從小學生到老年人,赴海外旅遊者的年齡層也不斷拓寬,除旅行社外,其他企業等也開始涉足旅遊的提案和企劃,新的海外旅遊模式應運而生。
政府的政策推動,社會的廣泛教育,旅遊行業與企業的宣傳以及民眾自身意識的提高等,這些綜合因素或許讓日本人實現了在海外從不受歡迎到讚賞有加的轉變。
從「走出去」到「迎進來」
近年來,無論是主流傳媒還是社交網路,也無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海外,諸如日本遊客在海外的消息和話題等讓人感覺已銷聲匿跡。相反,訪日遊及相關問題卻成為中日兩國都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2015年,日本的旅遊史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那就是,訪問日本的外國遊客人數首次超過了日本赴海外的人數。據日本觀光廳的資料,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舉措之一,日本提出了「觀光立國」的口號,並在2006年正式通過並實施《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在放寬簽證、擴大免稅等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訪日外國遊客人數迅速增加,2013年首次突破了1000萬,2017年更是達到了刷新歷史的近2870萬人。相反,日本赴海外的人數自2012年達到頂峰的1800萬人以後沒有再出現明顯增長。可見,日本正從本國人走出去轉變為迎接大量訪日遊客到來的時代。
![]() |
乘坐郵輪到訪日本的中國遊客(資料) |
隨著大批訪日遊客的湧入,經由消費等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應,一方面,酒店的不足、公共交通的混亂擁擠、道路擁堵、因對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和習慣的差異所産生的摩擦、以及因此引發的當地民眾的不滿開始增加,在日本國內「觀光公害」一詞開始被提及並成為話題。
在訪日遊客中,近年來增加尤為明顯的是中國大陸遊客。自2009年日本正式對中國解禁個人旅遊簽證後,以跟團和自由行的方式到訪日本的中國大陸遊客不斷增加,2017年增至735.6萬人,在訪日外國人中佔據第一。不僅是人數,據日本觀光廳的數據,2017年訪日中國大陸遊客在日本的消費佔外國人整體消費的近4成,每人平均消費也達到2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4000元),無論是整體還是每人平均都在外國遊客中居首。
自然,前述的不文明習慣和與當地民眾的摩擦等問題也集中反映在了中國遊客身上。具體的情況和事件等在日經中文網以往的文章以及其他媒體上都有報道和提及,因此不再累述。這裡想提到的一點就是日本對包括訪日客涌入帶來的社會問題的看待方式以及應對措施。
![]() |
江之島電鐵鐮倉高校前站旁邊的鐵道口,中國遊客蜂擁而至(8月24日,神奈川縣鐮倉市) |
雖然目前問題接踵而來,但是日本政府並未改變到2020年使遊客增加到4000萬人,2030年達到6000萬人的政策目標。為了在達成人數目標的同時應對相關問題,日本政府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的觀光」的概念(《2018年版觀光白皮書》)。
具體措施方面,主要是加強構建和完善旅遊環境,通過包括解禁民宿、推廣普及多語言翻譯系統、縮短出入境審查時間等來提高訪日遊客的旅遊滿意度。另外,引入向出境者徵收的「國際觀光旅客稅」(離境稅)也是措施之一。新稅討論從2019年開始徵收,面向從日本離境的日本人和訪日外國遊客每人徵收1000日元(按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61元)。據稱,這筆稅收收入將討論用於建設發揮日本地方文化遺産和自然優勢的旅遊基地以及加強日本的出入境管理等。京都市等還將引入「住宿稅」,考慮以此增加用於整頓「黑民宿」等相關問題的地方財政資金。
各個領域和地區也出現了獨自的應對措施。據日經新聞的報道,日本國土交通省已經開始活用IT技術研究如何掌握和解決道路擁堵狀況。訪日遊客蜂擁而至的鐮倉市江之島電鐵方面,已經開始嘗試實施在乘車人員擁擠時讓當地居民優先進站乘車的舉措。
![]() |
![]() |
西武鐵道製作的浮世繪畫風的海報 | 靜岡縣的酒店旅館工會專為訪日遊客製作了視頻(圖為觀看視頻的二維碼) |
日本各行業和企業等也為了向海外遊客宣傳日本的文化禮儀等也是動足了腦筋。例如,日本鐵路公司西武鐵道為了向遊客宣傳乘車禮儀而運用了日本傳統浮世繪畫風的海報。在一幅呼籲乘客不要在車門附近停留的海報中畫出了赤鬼站在車門口玩手機、給上下車乘客造成不便的畫面。為了讓外國遊客也能産生興趣,海報採取了獨特的畫風並寫上了英文。日本靜岡縣的酒店旅館工會為了向外國遊客介紹入住日式旅館的方法和禮儀專門製作了帶英文解説和中文字幕等的視頻。據稱,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輕鬆觀看。
日本的服務行業和地方自治體等也開始加強和完善對外國遊客的接待體制。在百貨店和藥妝店等張貼中文的指示牌和説明、安排會説中文的店員等已變得司空見慣,據稱越來越多的日本服務業企業甚至開始組織員工培訓,或邀請專業公司來傳授向中國遊客提供服務的注意事項和禮儀等。
「文化的差異自然會帶來禮儀和習慣上的不同。雖然(訪日客的增加)這會給日本人帶來更多的困惑或不悅,但如果不去努力克服的話,(日本)不可能成為旅遊大國」,前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在向日經新聞談及自身對旅遊的看法時曾這樣説。他同時指出:「人口6500萬左右的法國每年會接納超過8000萬遊客。法國構築了能夠承受大量遊客到訪的社會。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和人員的交流在進一步擴大。正因為如此,社會全體有必要去適應這種潮流」,他認為「(日本)有必要構建一個包容不同文化的社會。」
![]() |
在日本銷售傳統商品的貨櫃前拍照的中國遊客(2014年,reuters,資料) |
正值國慶長假,估計一大波中國遊客正在遠方看一看、走一走。為了在難得的出境遊時避免像在瑞典的一家三口的遭遇重演,除了如很多網友提議的做好旅行計劃,事先了解對象國風俗習慣,加強自身約束外,日本曾經的想法和經驗應該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換句話説,在出境旅遊時,時刻將「成為一個尊重對方國家風俗、習慣、禮儀的旅行者」記於心間,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全球性的視野和國際化的感覺」,努力將旅遊看作是一次增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機會的話,或許不僅可以避免摩擦和衝突的發生,還會帶來意外的、滿滿的收穫。
當然,從迎接中國遊客到訪的接待方的角度來説,除了加強對自身文化和習慣的宣傳,構建更易於海外遊客到訪的環境外,正如宮本前駐華大使指出的那樣,「構建一個包容不同文化的社會」或許才是上策。
(※ 訪日遊客和日本出國者人數的數據來自日本國家旅遊局及JTB綜合研究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