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下的中日合作
2018/10/26
高橋哲史:9月27日,日立製作所的會長、日本最大的經濟團體「經團連」會長中西宏明訪問了位於中國廣東深圳的騰訊控股總部。這是因為日立與騰訊已就「物聯網(IoT)」的開發展開合作。
中西表示,「希望加深與騰訊的合作」。騰訊40多歲的領導物聯網(IoT)業務的副總裁湯道生回應表示,不僅是中國,進行覆蓋亞洲的合作吧。
![]() |
松下幸之助(左側)1979年訪問中國時拜會鄧小平(松下提供圖片) |
帶領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鄧小平為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而訪問日本是在1978年10月。當時鄧小平拜訪了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您能不能為中國的現代化幫點忙?」這一點廣為人知。
自那過去40年,中國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上超過了日本。阿里巴巴集團和華為技術等高科技企業巨人誕生,甚至威脅到了美國的優勢。正如日本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結束所象徵的那樣,日本單方面幫助中國的時代已經過去,進入了中日有時相互競爭、有時相互合作的時代。
![]() |
日立製作所的會長中西宏明(左)與騰訊副總裁湯道生(9月,深圳)(日立製作所提供) |
在與美國川普政府的貿易戰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接近日本。但2012年秋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發生激烈反日遊行之際,日系車的銷售幾乎減少一半。當時的記憶至今仍令日本企業對中國感到猶豫。
如果以QUICK FactSet的數據為依據計算,從在華業務佔日本企業全部銷售額的比例來看,有可比數據的前100家平均為12.9%(2017財年)。2015年以後徘徊在12%左右。2017年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僅為96億美元,低於對東南亞5個主要國家的投資(120億美元)。
「很多經營者對於擁抱中國市場感到猶豫」,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此前的演説中,呼籲企業重新考慮進入中國,這是對阻礙自由經濟活動的不滿。中日的汽車業界團體10月12日就自動駕駛技術合作達成協定,但日本方面也擔心如果因過度接近中國而失去美國市場,將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日美歐2001年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是因為相信如果將中國拉入全球貿易體制,維護自由開放的經濟的夥伴將增加。
中日關係經過長期停滯,進入了探索合作的局面。推動中國走向對世界開放的方向,才能成為新時代的中日合作的出發點。
本文作者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局長 高橋哲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