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有「脫鉤」風險嗎?
2019/01/07
秋田浩之:美國和中國2019年不僅面臨對立,還可能面臨以高科技領域為中心、經濟聯繫趨於縮小的風險。這是因為為了保住在數位領域主導權,美國出現了減少中美高科技合作的趨勢。亞洲各國要站在中美哪一邊?或將出現不得不作出艱難選擇的局面。
針對中美對立的走向,如果最近詢問美國政府當局者,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即使對立加深,中美也不會陷入冷戰。這是因為與冷戰時期的美蘇不同,中美在經濟方面密切連在一起」。
![]() |
其含義是,中美在經濟上具有無法割斷的關係。不管在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如何碰撞,中美都將在進入冷戰之前踩下煞車。
反過來説,如果出現經濟聯繫也減弱的局面,中美的對立將陷入僵局,有可能發展為新冷戰。雖然中美經濟完全分離是不可能的,但或許存在雙邊合作趨於縮小的危險。
川普政權內的對華強硬派為了阻止高科技和重要資訊被中國得到,正在倡導被稱為「中美經濟脫鉤(decoupling)」的路線。該路線的一部分已得到實行,今後或將進一步加速。
具體來説有3項政策。第1是採取行動把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排除出高科技和軍事相關産品,同時從通信基礎設施中排除中國企業。
美國政府2018年夏季禁止政府機構以及與政府簽有合同的美國企業使用華為和中興的設備。此外,還敦促同盟國和友好國家採取類似措施,試圖將兩家中國企業排除在「親美圈」之外。
第2是限制中國的對美投資。不僅是限制對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對象正在擴大至除此以外的領域。2018年10月,日本驪住集團(Lixil Group)試圖向中國出售在美國運營業務的義大利建材子公司時被美國當局叫停就是相關案例之一。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即使技術合作趨於萎縮,但或許不能説中美經濟將邁向脫鉤。但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政府為防止中國的所謂「間諜活動」,甚至正在討論限制對中國人發放簽證。
據稱不僅針對希望在美國企業工作的中國技術人員,還存在把理工科的學生納入限制對象的方案。在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達到約35萬人,超過美國留學生整體的3成。如果中美的人員往來被築起高牆,影響遠非高科技限制可比。
從短期來看,這樣的潮流或給中國帶來比美國更大的打擊。這是因為中國為實現高科技強國,仍然需要美國的技術。
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被認為僅約1成,其餘都依賴進口。針對中興的手機,有估算認為約3成零部件和技術需要從美國獲得。
![]() |
中美領導人在阿根廷G20的晚宴上談話(Reuters) |
如果認為中美對立將長期持續,中國無疑也將尋求儘早減輕對美國的依存。
目前已出現跡象。中國領導人在2018年秋季以後,開始提及「自力更生」的口號。這是在中蘇關係惡化的1960年代,毛澤東表示建設國家不應依賴外國時提出的路線。有觀點認為,中國判斷從美國獲得技術將變得困難,希望推動自身努力。
美國啟動中美經濟脫鉤,中國也將轉動自力更生的齒輪。如果這樣的趨勢加速,中美的對立將不僅限於數字和高科技的主導權之爭,還可能接近像美蘇那樣的全面冷戰。
那樣一來,亞洲各國將不得不在中美之間左右為難。這是因為,可以想像的局面是,美國要求同盟國和友好國減少與中國的高科技合作。另一方面,中國則要求各國避免與美方保持一致步調。
即使作為同盟國的日本和澳大利亞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但東南亞分為靠近中國的柬埔寨、對華警戒派越南和中立派印度尼西亞等,應對方法或各有不同。最終亞洲地區的裂痕也將加深……。
或許不符合新年的喜慶氛圍,但這樣的悲觀預期不時浮現。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秋田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