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因對立失去的東西

2019/08/13


  秋田浩之:中國有句諺語叫「不打不相識」,意思是「如果不爭吵,就無法相互理解」。1972年9月實現邦交正常化的日中兩國就是如此。訪華的田中角榮首相與周恩來總理經過了甚至可能決裂的激烈交鋒,最終成功實現了重歸於好。

 

  在談判迎來緊要關頭的時候,毛澤東將田中角榮請到中南海,問吵架是不是已經結束了?因為毛澤東知道,彼此坦率地爭論才能達成和解。

 

  上述諺語是否適合日本和南韓呢?如今,筆者不得不感到悲觀。以南韓的前勞工判決為開端的對立正深陷泥沼。

 

 

  8月2日,日本加強了對南韓的出口管制。南韓表示強烈反對,對日本産品的抵制運動正在擴大。雖然國際社會認為日本是為了讓南韓聽話而用了硬招,但筆者卻認為現實恰好相反。

 

  觀察舞臺的背後,更接近於實際情況的反而是日本被迫採取了本來不想用的「猛藥」。

 

  圍繞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強徵勞工問題,南韓大法院(最高法院)在2018年10月做出了命令日本企業進行賠償的判決。日本認為該判決有可能推翻了《日韓請求權協定》(該協定認為索賠權問題已最終解決),再三要求舉行磋商,但南韓始終未予回應。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儘管如此,首相官邸當初仍真心希望盡可能避免被視為報復的強硬措施。因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在即,不希望給南韓的訪日熱潮潑冷水,同時還擔心消費增稅後對經濟的影響。

 

  但如果不採取行動,在南韓被扣押的日本企業的資産可能被出售,日本作為最後手段啟動了「報復措施」。

 

  這樣説來,問題的本質在於,日本為何之前未能讓南韓坐到談判桌前。原因有很多,如果深究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南韓眼中,日本的價值出現下降。

 

  日本的當局者和南韓專家表示,3個結構變化招致了日本的價值下降。第1是中國的崛起。因此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的重要性開始明顯超過日本。

 

  從佔南韓出口的比例來看,2001年中國超過日本。2003年中美也發生逆轉。自2007年起,僅中國一國就超過了日美總額。到2018年,中國所佔比例已經達到26.8%,明顯超過日本(5%)和美國(12%)。「隨著經濟的依存度下降,南韓出現了不用特別在意日本的氛圍」,日韓外交人士表示。

 

  第2個原因是隨著朝鮮擁有核武裝,日韓的對朝鮮路線的方向變得完全相反。日本為應對核武威脅,與美國合作,轉向封鎖朝鮮的方向。另一方面,南韓則更重視防止核戰爭,進一步加快與朝鮮的和解。

 

  也就是説,在最為關鍵的對朝政策上,日韓出現明顯分歧。從南韓來看,支援韓朝和解的中國是比日本更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第3是南韓的內政。隨著代際更替和民主化不斷推進,南韓國內認為軍事政權於1965年簽署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不平等的輿論正在加強。

 

  與其説是歷史問題正在削弱兩國的友好基礎,不如説上述結構變化導致了友好基礎削弱,結果也讓歷史問題更易重燃戰火。

 

  那要怎麼辦呢?不得不説沒有速效藥。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或許只能努力尋找對症療法。


 

  其一是加強直接向南韓民眾傳遞資訊的體制。南韓國內也有輿論與過激反日派保持了距離。南韓蓋洛普7月12日發佈的輿論調查顯示,南韓人對日本的好感度降至10%左右,但41%對日本人「抱有好感」,與「沒有好感」(43%)基本持平。

 

  對於南韓政府暗示撕毀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一事,南韓預備役將官的團體於8月7日發表了反對撕毀協定的聲明。此外,首爾市中區掛出了呼籲抵制日本産品的旗子,引發大批南韓民眾的批評聲,最終被迫撤下。

 

人們在首爾的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抗議(8月3日,Reuters)

  

  在對南韓輿論施加影響的同時,政府層面也應進一步增加日美韓對話。目的是將美國作為壓艙石,防止南韓進一步在對朝鮮和中國政策上倒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日韓的裂痕加深,將影響到美國的亞洲戰略。最近,美國總統川普也在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韓怎樣才能維持友好」。

 

  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需要改變南韓的對華貿易依存度,從而拉回南韓。即使很難立即實現,但在不遠的將來,日本或許應討論讓南韓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日韓被歷史和領土問題深深影響,變成親密的友好國家或許很難。但至少還能建立穩定的「普通關係」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獲得漁翁之利的是希望分裂日美韓的朝鮮、以及欲在東北亞增強影響力的中國。這應該不符合南韓的國家利益。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秋田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