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勞工問題或讓日韓兩敗俱傷
2019/03/14
圍繞南韓最高法院判決日本企業進行賠償的原勞工問題,日本政府內部冒出了經濟制裁論調,南韓正在提高警惕。南韓政府暗示將討論對抗措施,不少聲音擔憂經濟制裁會對處於水準分工關係的日韓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日韓外務省將於3月14日舉行局長級磋商,但在看不到解決辦法的情況下,産業界的不安情緒正不斷加劇。
南韓外交部3月13日表示,東北亞局長金容吉將於14日與日方的亞洲大洋洲局長金杉憲治在首爾會面,針對原徵用勞工問題進行磋商。有可能會討論經濟制裁問題。
南韓提高警惕的契機是日本財務相麻生太郎12日答辯中的發言。麻生提及具體的報復手段稱,「我想不僅是關稅,可能還包括停止匯款、停止發放簽證等多項報復措施」,這一發言引起廣泛震驚。
麻生太郎舉例提到了停止匯款,這對於在日韓兩國之間開展業務的企業來説很可能造成嚴重障礙。停發簽證則將使2018年達到753萬人的南韓訪日遊客銳減,還可能影響到入境消費。
南韓媒體報導稱,日本出現了一種方案,限制南韓主幹産業半導體製造所必需的氟化氫等戰略物資的對韓出口。南韓政府高官3月13日表示,「雖然沒接到日本進行經濟報復的通知,但我們正在做萬全準備」。
在原勞工訴訟中原告律師團正在加快扣押新日鐵住金和三菱重工業資産的行動,這引起了日方的焦躁。儘管如此,南韓政府至今未公佈應對措施,也未回應日本提出的基於《日韓請求權協定》進行磋商的要求。
麻生的發言是對南韓政府的警告,多數觀點認為「應該不會實際走到這一步」(日韓外交人士),但對企業而言仍是引發不安的因素。
在南韓的出口對象國中,日本從2000年的第2位後退到2018年的第5位,而中國則躍居首位。有聲音指出,日本在經濟層面存在感下降也是南韓政府對原勞工問題應對不力的原因之一。
![]() |
不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南韓代表性企業在零部件和材料方面依賴日本的格局仍未改變。南韓2018年的對日貿易逆差為240億美元,在各國當中最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