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培育原材料産業擺脫日本並非上策
2019/08/16
村山宏:南韓緊急提出培育原材料産業的計劃。這是因為日本將南韓剔除出出口優待國家名單,用於半導體等高科技産業的日本産原材料的採購風險提高。南韓的原材料産業培育政策意在擺脫對日本依存,消除日韓關係的不利狀況,但到底是否屬於上策呢?可以説與進入日本地位穩固的原材料産業相比,培育日本力量薄弱的新産業更為有利。這是因為如果具備有競爭力的新産業,也能成為談判籌碼。
![]() |
南韓政府8月上旬宣佈,為推動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産化,將在7年裏投入7.8萬億韓元(約合64億美元),將電子和汽車産業等明顯依賴從日本進口的100個品類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機器指定為戰略品類。針對半導體製造不可或缺的蝕刻氣體(氟化氫)和光刻膠(感光材料)、用於顯示器製造的氟化聚酰亞胺等20個品類,力爭1年內實現供給穩定,對其餘80個品類提出5年內實現穩定供應。
圍繞二戰勞工和慰安婦等歷史問題的日韓爭端看不到結束跡象,對立還波及經濟領域。7月上旬,日本政府以安全保障方面管理為由,將蝕刻氣體等上述3個品類的對南韓出口改為審查許可制。此外,日本政府8月決定將南韓剔除出能享受出口手續優待的「白名單國家」。據稱約1100個對南韓出口品類成為管理對象,日後日本可以根據情況增加出口審查品類。
南韓的高科技産業從日本引進技術,因此在製造工序上明顯依賴日本的原材料、零部件和製造機械,南韓存在每年200億~300億美元的對日貿易逆差。如果來自日本的原材料等供給停止,半導體的生産將難以為繼。對南韓來説,半導體佔到出口的2成,如果半導體産業瓦解,經濟整體有可能崩盤。為了減少對日本逆差、消除供給停止風險,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産化的確是當務之急。
但是,推進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産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未必算是上策的部分也很多。關於蝕刻氣體等上述3個品類,日本企業掌握全球份額的7~9成,處於歐美企業也難以追趕的水準。南韓企業要達到媲美日本的品質,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此外,技術進步帶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變化也成為風險。半導體和顯示器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也將不斷改變。
例如電子産品的顯示器。此前液晶螢幕是主流,但在發光材料上採用有機材料的有機EL(OLED)螢幕不斷增加。OLED不需要在液晶螢幕上不可或缺的背照燈和偏光板。最近,採用無機材料取代有機材料的微型LED這一新一代顯示器浮出水面。在半導體領域,此前一直在平面的矽晶圓上形成電路,而今正在嘗試在疊層型的三維構造上製造電路,原材料、零部件和製造設備有可能明顯改變。
每當技術實現進步,日本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廠商都要投入鉅額的資金和人才,在新材料的開發方面展開激烈競爭。另一方面,歐美的半導體企業則遠離這種競爭,將經營資源的集中從製造方面轉移到半導體設計等其他相關領域。涉足通信用半導體的美國博通和涉足智慧手機半導體的高通沒有工廠,作為將生産委託給其他企業的「無廠企業」取得成功。至於英國ARM,則僅專注於半導體的設計,甚至沒有自主産品。
採用ARM的半導體技術的移動終端的市佔率預計達到9成,甚至有説法稱,如果沒有ARM的技術,智慧手機業務就無法維繫。ARM與日本的原材料廠商走上不同的道路,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在,掌握著半導體行業的命運。相反,日本在設計領域的發展落後,處於英美的半導體開發企業的下風。看好ARM的優勢地位的日本軟銀以240億英鎊(約290億美元)的鉅額資金收購了ARM。
貿易簡單來説就是交換有競爭力的貨物的體系(比較優勢法則)。缺乏具備競爭力的商品的國家在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還將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想在貿易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必須擁有具有壓倒性競爭力的貨物和服務。南韓由於從日本引進技術,比日本更有優勢的貿易商品較少,在與日本的談判中處於劣勢地位。如今即使在原材料産業上追趕日本,製造同樣的産品,在價格以外也難以掌握主導權。
在這一點上,中國在日本企業具有優勢的原材料和機械等領域之外開始發揮優勢。在基於智慧手機的結算和人工智慧(AI)領域領先世界的中國企業大量誕生。如果南韓也把投向原材料産業的資源投入新産業培育,獲得能成為談判籌碼的獨一無二的具有競爭力的産業,或許是上策。軟銀的會長兼社長孫正義7月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談時,表示「第一是AI,第二是AI,第三還是AI」,建議對AI進行集中投資。
此次,在南韓提出培育舉措的100個戰略品類中,即使具有緊迫性的20個品類需要實現國産化,但其餘80個品類是否有必要全部推進國産化呢?另一方面,日本是否因原材料産業的優勢而驕傲,在新一代半導體設計和AI開發競爭中落在後面呢?日韓兩國在民族主義的熱情降溫之後,或許都應該重新加以思考。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