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智慧財産權戰略40年停滯不前

2019/10/21


      澀谷高弘:在日本的企業等場所,以智慧財産權戰略為主題演講的機會增加,如果問到場的企業管理人員,「您覺得智慧財産權對貴公司重要嗎?」100個人中,幾乎所有人都舉手認為重要。但是當問「貴公司使用智慧財産權,取得了豐碩成果嗎?」則無一人舉手。

   

      日本在1970年代是世界上專利申請數最多的國家,2002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力爭智慧財産權立國」。然而2010年代,在日本擁有最多專利的日本大型機電廠商全線衰落。

  

 

     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業的智慧財産權戰略從1970年代的「一心申請專利,增加專利保有數」開始,40年間一直沒有進步。日本的産品曾經在歐美暢銷,持有的專利可活用於交叉許可協議,與同行其他企業相互允許使用對方的技術。

  

      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南韓、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興起,日本企業申請的大量專利産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瀏覽與製造經驗相關的日本專利,在自有工廠模倣、再現産品。在工廠內進行模倣的話,日企難以在侵犯智慧財産權訴訟中獲勝。

  

      當日本的機電和半導體企業為技術外流而苦惱,與亞洲企業展開消耗戰時,歐美企業又在做什麼呢?實際上歐美企業卻在「利用」這些亞洲企業。

  

      美國英特爾無償向台灣企業公開提高個人電腦性能的技術,在此基礎上供應本公司的半導體。被允許使用重要技術的台灣企業無法背叛英特爾。這是因為如果台灣企業未經允許向第三方提供或是改變專利,將受到嚴厲制裁。美國蘋果也與製造iPhone等産品的中國的工廠結成了同樣的關係。

  

      英特爾和蘋果獲取亞洲企業,通過技術和合約建立了使自身繁榮的業務模式。這才是智慧財産權戰略吧。美國先進企業的經營者擁有智慧財産權意識,身邊有很多了律師等智慧財産權方面的專家。經營和智慧財産權合為一體。

  


     

      而日本企業又是如何呢?精通智慧財産權的董事幾乎不存在,智慧財産權部門的地位總體較低。在併購和合作之際,甚至很少深入考慮智慧財産權問題。經營與智慧財産權一直處於分離狀態。

   

      不過,日本企業也出現了嘗試改變現狀的動向。普利司通、旭化成和Nabtesco的智慧財産權部門開始向經營層提供「專利全景分析(IP Landscape)」。AGC和精工愛普生的智慧財産權部門作為改革的起爆劑,也正在積極開展專利全景分析。

    

 

      專利全景分析是像衛星圖分析一樣的東西,可了解在特定的技術和市場下本企業與其他企業的形勢。經營層將該分析用於經營決斷。受中美對立影響,美國企業的必勝模式,以及中國企業的成長模式似乎都逐漸碰壁。現在日本企業的經營層和智慧財産權部門必須同心協力,重新定義自己的勝利模式。

      

     這不僅僅是智慧財産權相關人士和經營者的問題,也是關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主題,外部董事、機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運營者等企業管理相關人士的作用和責任也很重大。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澀谷高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