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衛生紙」的經濟學解釋

2020/03/30


       西村博之: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口罩等商品在日本各處售罄,連衛生紙也陷入缺貨狀態。口罩被賣空或許還能想像,但囤積衛生紙的現象也在中國大陸、義大利、香港、新加坡、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全球範圍內出現。在美國,搶購熱潮甚至波及消毒液、感冒藥和食品罐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搶購現象呢?讓我們嘗試用經濟學的理論來思考一下。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曾引起過衛生紙的恐慌性搶購(Kyodo)

      什麼是「壞的均衡」機制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遊戲理論「納什均衡」。該理論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納什提出。

  

      以衛生紙為例,通常處於「需要的人才會去買」的好的均衡狀態。但是在某個節點,「其他人搶著買的話自己的利益將受損」的擔憂情緒升溫,於是轉向「大家都搶著去買」的壞的均衡狀態。

      乍一看,這讓人感覺是不合理的行為,但實際卻是大家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即「合理的恐慌」。東京大學教授松井彰彥表示這就是此次混亂的本質。和銀行擠兌現象一樣。

  

      但是,為什麼偏偏是衛生紙呢?松井教授認為,容易成為搶購對象的一般是「沒有的話將很為難的東西」。存款和口罩都是這樣的東西。而對於「其他沒有的話將很為難的東西」,人們聯想到了衛生紙。

  

      此時,資訊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從一種均衡向另一種均衡過渡受「其他人如何行動」的預期左右。

   

      此次,從口罩聯想到衛生紙受「衛生紙的進口將停止」的傳言以及網上高價轉賣的現象,還有衛生紙缺貨的報道的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些因素加深了人們對「大家都會搶購衛生紙」的預測,最終引發了「自己不買的話利益將受損」的行動。

  

      「資訊」至關重要

   

      如何從「壞的均衡」回到「好的均衡」呢?松井教授表示,「有必要讓大家都覺得搶購沒有意義」。人們的意識和左右意識的資訊顯得至關重要。從這種意義上説,在出現衛生紙的搶購潮後,日本政府反覆強調「大部分衛生紙為(日本)國産」、「供給體制健全」的做法是正確的。

  


 

      但是,人們是否相信政府的闢謠則是另一回事。要想説服大家,需要強有力的資訊,估計要到商品真正的重新出現在商店貨架的時候人們才會相信。

   

      提到搶購衛生紙,不禁讓人想起日本石油危機時的混亂。據稱當時的混亂最早出現於大阪。1973年秋季,以傳聞為導火線,超市門前排起長隊,媒體報道後,恐慌擴大至日本全國。在物資短缺的擔憂原本就在擴散的背景下,可以説人們搶購衛生紙絕非偶然。

   

      日本的這一混亂還波及到美國。當地電視臺的人氣節目將這一情況作為趣聞報道,第二天衛生紙也從美國的超市消失。儘管供應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衛生紙卻在幾個月內一卷難求,作為物資短缺的象徵令人印象深刻。

       

搶購潮並不是日本獨有的現象(美國西部舊金山郊外)

    

      還有2018年的台灣。零售商以加拿大的深林火災等為由,顯示出上調衛生紙價格的意向後,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現象。儘管是全球性的原料價格上漲,但當時反應激烈的只有台灣消費者。這也反映出搶購衛生紙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

   

      歷史上同樣的經濟現象反覆重演

    

      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指出,有特定模型的言論和經濟現象在歷史上反覆重演。例如「機械奪走人類工作」的言論。就如當下「人工智慧(AI)將導致失業」的言論一樣。席勒教授指出,這些言論隨著時代的變遷,如同病毒的突然變異一樣改變細微部分,然後出現大流行。

   

      「衛生紙將缺貨」的言論也是其中之一。不安喚醒了過去的恐慌記憶,跨越時代和國界廣泛傳播。可見,正是對病毒的恐懼引起了可以稱之為「言論病毒」的現象。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村博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