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留在日本的理由
2020/07/17
瑞穗銀行法人推進部主任研究員 湯進: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於去年10月在北京發佈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持有「印象較好」的比例達到近年來最高的45.9%,日方這一數據同樣為近年最高值,比去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達到15%。隨著中日關係在逐步好轉,加深中日國際合作和民間交往是兩國民眾共同的期待。日經中文網6月23日刊登的《這是中國企業去日本的理由》一文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指出日本市場壁壘雖高,今後中國企業用高科技産品和服務打入日本市場依然指日可待。
然而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少中國人認為日本社會的特殊性和封閉性造成外國人融入當地社會的難度比較大,也使許多中國人選擇去英語圈國家發展。不過仍有佔出國人員1成的中國人還是投身日本,在當地生活工作或經商。他們選擇留在日本的理由是什麼?乾淨舒適的「霓虹國」是否是中國人生活和工作的樂土?筆者採訪了4位從事不同行業的在日華人,從他們的經歷中得到諸多啟示。
為中資企業貸款排憂解難
自從李克強總理於2018年訪日後,赴日投資的中國企業日益增加,而開通日本的金融服務的審查手續比較繁瑣著實讓人煩惱。擔任日本大型商業銀行客戶經理的何小姐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中國企業排憂解難,最近為了給中資企業申請新冠肺炎專項貸款忙的不可開交。
![]() |
大型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小何 |
來自南昌的何小姐於2011年3月接到赴日交換留學通知後不久,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原本計劃去留學的同學們紛紛打了退堂鼓,而她毅然決定赴日。當筆者問起為何決定留在日本時,她説「想挑戰自己」。雖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回答,筆者深知沒有廢寢忘食的努力難以考上一橋大學研究所;沒有東奔西走和四處碰壁的就職活動更難進入競爭激烈的日本商業銀行。也許是這份堅韌,讓她承受住了外國人在日本的銀行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壓力。
「在日本這些年沒能親身見證中國電商的崛起,也沒能親身感受支付寶和微信的力量」,略表遺憾的何小姐希望用學到的金融知識武裝自己,繼續為在日本的中資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紮根日本。筆者也期待中國品牌能早日融入日本社會,那時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會更強,在日華人幹事成事的底氣也更足。
讓人刮目相看的「95後」
筆者拜訪豐田汽車旗下主力供應商時,擔任法律翻譯的是一名23歲的南京女孩小顏。專業知識翻譯的準確且不説,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她在大學畢業後就直接來到日本總公司工作,這在日本大企業中可以説是鳳毛麟角。經濟學專業的小顏憑藉第二專業的流利的日語於去年9月入職,被安排在總公司的法務部。專業不對口和興趣不匹配都給她在日本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加上來自優秀日本員工的壓力,過去的10個月中007的工作方式對於小顏來説已是常態。筆者本想問「95後」的她這麼拼命為那般?當看到她手機上貼的小標籤「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之後也就緘口無言了。這也讓筆者對於「95後」不是「負翁」就是「月光族」的印象重新定位,或許南京人的內心更加堅毅吧!
![]() |
不負韶華的「95後」小顏 |
一般來説國內文科生進入日本主流汽車企業的難度較大,但是隨著日企對中國市場的深耕,培養中國員工推進在華戰略的步伐也隨之加快。豐田汽車給了小顏一個很好的平臺,不僅讓她了解到了日本製造業的精益生産和工匠精神,還讓她切身體會到日本企業的弱點是應對中國的法律和法規。小顏在扣好職業生涯第一顆扣子後,計劃在日本攻讀法律學位,走法律專家路線以期將來活躍在中日製造業領域。
回日本追夢
「我又回來了」!在筑波大學附近的中餐廳裏舉杯感言的程先生雖然有些激動但也看的出對久違的日本充滿著感慨。今年35歲的他受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的邀請,去年辭去了美國蘋果公司精英齊聚的電動汽車ICAR開發團隊高級工程師的職務,來到日本擔任國軒高科日本研究院的院長,開展動力電池的研發業務。
![]() |
國軒高科日本研究院的電池專家程院長 |
其實程先生於7年前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入職NEC並與日産汽車共同開發「聆風(NissaLeaf)「和「風雅(Nissan Fuga)」的動力電池。由於日産汽車的電動汽車在日本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一直受制於豐田的混合動力汽車並且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和NEC合作的電池企業AESC的業績也江河日下,最終賣身於中國企業遠景集團。在業務即將被出售的大環境下人心惶惶,技術人員紛紛離職,程先生也憑藉自己的實力過關斬將,順利赴美入職蘋果公司從事電池技術研發。利用熟知中日美三國電池産業的優勢,程先生為蘋果公司梳理構建全球電池産業鏈功不可沒。
「利用日本電池技術資源,實現國産電池的跨越式發展是我的目標」,從程先生的言語中感到,他放棄蘋果公司的優異條件毅然回到日本的目的原來是為了「追夢」。
想多看幾道風景
37歲的馬先生初來日本時是一名新華社駐日記者,語言不通的他在英語使用頻率低的日本開展報道的難度不言而喻。3年的駐日工作結束時,馬先生不僅掌握了流利的日語,而且對日本社會和企業資訊如數家珍,也積累了許多當地的人脈。回想起過去的汗水和艱辛,馬先生如在此時選擇離開日本,難免遺憾。於是辭掉了新華社的鐵飯碗,成功地進入了全球最大財經媒體彭博社日本分社,每天用英文撰稿實時報道日本汽車行業的新聞。在日本車企加大對華投資的背景下,熟悉中國車市的馬先生自然也成了彭博社日本分社汽車團隊中的當家小生。
![]() |
從新華社記者到AI企業的馬先生 |
|
原以為馬先生會在彭博社安逸的生活中止步,但讓筆者出乎意料的是幾年後他再次職業轉身,加入了人工智慧行業的領軍企業商湯科技。致力於用AI賦能傳統汽車産業的商湯科技與本田汽車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這也是中日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合作的示範。
當筆者問起馬先生為何數次放棄穩定而選擇艱辛時,馬先生笑著説:「人生的每一個山峰都有一道獨特風景,我不過想多看幾道」。言下之意是止步不前只會透支自己熱情,應該不斷豐富閱歷。目前中日兩國的經貿關係密不可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一批高科技企業憑藉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陸續進入日本市場。今後讓中日企業實現雙贏的「橋樑型」人才會成為稀缺人才,這也成為馬先生要攀登的新的山峰。
不懈努力的在日華人
截至2019年6月底,在日中國人達到101萬人(大陸國籍者)。從所持簽證類型來看,企業就勞者約9萬人,經營管理者約1.4萬人,高度人才約9千人。這個群體大多是90年代以後赴日的新華僑,他們在日本企業從事與日中經貿有關的業務或是獨立創業。另外,在日中國企業協會和日本中華總商會的會員企業,以及分佈在日本各地的華人企業中也聚集了許多具有日中商務經驗的華人人才。
![]() |
誕生於1859年的橫濱中華街擁有600家餐廳是在日華人的一大聚集地 |
日本雖然是高度發達的社會,但是社會結構已經固態化,相對於處於社會階層形成中的中國來説機會較少。而且日本是一個讓民眾「人人都有小幸福」的社會,並不鼓勵每個人去追求出人頭地,甚至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民眾把有雄心壯志者看成野心家。另外,日本公司的特點是論資排輩,職場鬥爭的複雜和激烈程度不亞於國內的宮鬥劇。加上日本人講究朋友圈,沒有家庭背景的日本人想成為社會精英絕非易事,那麼對於中國人來説在日本公司脫穎而出的難度更是不言而喻。
百年前從三把刀(菜刀、剪刀、理髮刀)起家的老華僑到高科技企業的創業者、高學歷的新華僑,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譜寫了百萬華人在日本的奮鬥史。這些數以萬計的工薪族和創業者等構成了一幅在日華人的眾生相,本文中登場的4位年輕人的永不止步,不畏艱辛的奮鬥姿態也是在日華人最美的風景線。
本文作者為日本瑞穗銀行法人推進部主任研究員 湯進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