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與索尼的差距在哪?
2021/01/06
西條都夫:在遭遇新冠疫情的2020年,很多企業形成明暗分化,日本的典型代表是20世紀的家電雙雄——索尼和松下。
「明」的一方為索尼,業績保持堅挺。疫情引發的「宅家消費」吹來東風,遊戲及音樂等業務實現增長,預計2020財年(至2021年3月)的最終利潤同比增加37%,達到8千億日元。而松下卻無法從長期低迷中擺脫。2020財年受世界範圍內移動限制的影響,從事飛機娛樂系統業務的美國松下航空電子(Panasonic Avionics)等陷入苦戰,預計松下2020財年的凈利潤將同比減少56%,降至1千億日元。
兩家企業在疫情之下形成明暗分化。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其主要原因,那就是索尼穩步推進了業務結構的改革,而松下沒能及時更新業務模式。
![]() |
直到大約5年前,人們在討論電子行業時,經常會使用「微笑曲線」來比喻。其內容是,與兩端向上、中間下降的微笑曲線一樣,在電子行業的供應鏈中,上游的零部件和材料、下游的維護保養和服務的收益性較高,而中游的組裝與製造工序隨著商品化的推進,不會獲得多少利潤。
如果按照這一格局來分析索尼的業務組合,過去曾是主力的電視和影像等組裝類業務的比重明顯下降,而遊戲、音樂、電影等服務類和圖像感測器零部件業務的構成比例提高。在過去25年裏,索尼不斷推進業務的取捨優選,將重心轉移到了微笑曲線兩端的業務上。
索尼將於2021年春季轉型為控股企業。針對此舉的目的,社長吉田憲一郎表示,「將對娛樂、電子和金融一視同仁,從整個集團來考慮資金和人才的資源分配」。仔細分析這句話,就會發現這意味著今後不會對創造出「特麗霓虹」彩電和「Walkman」隨身聽的「祖業」電子部門進行特別對待,而是將其定位為多項業務中的一個。
不同於索尼,松下雖然會在出現虧損時幹勁十足地重組,但危機結束後,組織整體就會鬆懈,變革也會半途而廢,似乎一直反覆上演這種模式。過去的中村邦夫(2000~2006年任松下社長)改革就是如此,在松下計提鉅額虧損後於2012年上任的津賀一宏社長時代亦是如此。
津賀社長在2019年初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時曾表示,「現在的危機感已經達到200%,處於非常嚴重的狀態。照此下去,別説是下一個100年了,連10年都撐不下去」。不過,一把手的危機感是否傳達給組織整體了呢?2020財年松下的銷售額預測降至6.5萬億日元,相當於30年前的水準。松下合併營業利潤的最高紀錄是昭和時代的1984財年(截至1984年11月)創下的5757億日元,至今未能打破。松下將於2022年春季轉型為控股企業,常務執行董事楠見雄規已確定升任社長。
獲得新生的松下或許應當大膽縮小過於廣泛的業務領域,儘快建立一種能夠把人才和資金集中於優勢領域的體制。
三菱旗下企業也陷入停滯
2020年也是被稱為「日本最強企業集團」的三菱集團創立150年的節點。但諷刺的是,這一年三菱集團的負面新聞比正面新聞更為突出,包括三菱重工凍結了日本國産噴射客機的業務化等。從市場評價來看,被稱為「御三家」的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三菱UFJ銀行的股價凈值比(PBR)遠遠低於1倍的局面正在成為常態。
這意味著金融市場預測這些企業不會面向未來創造新的價值,相反,股東價值今後將會受損。
在名牌企業停滯不前這一點上,松下和三菱的各家企業存在相似之處。擺脫這種局面的有力出路就是激活創新。比如,三菱集團的成員之一麒麟控股標榜「兩手經營」。不斷改進啤酒等現有業務,削減成本,提升商品實力,確立超過競爭對手的卓越運營。也就是「深挖」現有業務,不過如果只是在同一地方持續挖掘,總會到達極限。
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將目光轉向現有業務以外,「探索」新市場機會的活動。麒麟控股將免疫效果出色的「電漿乳酸菌」等保健領域定位為「探索業務」,該公司社長磯崎功典表示「將7成精力放在探索業務上」。因為探索業務不確定能否取得成果,如果沒有企業高層的有力支援,就會失去推進力。就像兩隻手都靈活的人可以巧用左右手一樣,企業也可以通過巧妙掌控「深挖」和「探索」兩個方向,為可持續發展開闢道路。
增長的純電動汽車用需求
在新冠疫情下,越來越受關注的是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其中,關於以地球變暖問題為首的「E」,很多國家將其定位於今後的增長動力,著力發展。比如,疫情下仍實現快速增長的代表性産品純電動汽車(EV)。
日本電産的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永守重信大膽預測稱,「這次的純電動汽車熱潮無疑是真正的趨勢。今後5年內,汽油車和純電動汽車的實力將發生逆轉,到純電動汽車普及的2030年,汽車價格將降到現在的五分之一」。
![]() |
據永守重信表示,現在各汽車廠商都在自主開發引擎等核心部件,各電腦企業在分別開發和配備自主的作業系統,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率很差。另一方面,隨著電動化發展,汽車零部件將實現標準化,比如,日本電産向各汽車廠商廣泛供應驅動馬達的時代將到來。
這樣一來,汽車的生産成本和價格將急劇下降。現在不能享受開著私家車「自由移動」的低收入階層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也可以買得起純電動車,現在每年近1億輛的新車市場也有望實現爆炸式增長。重要的是遵循這種願景,穩步推進開發和量産投資,將自己描繪的未來構想變成現實。目前看不清前景的經營者要做的不是「應對」時代,而是「創造」時代。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