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兩國企業再次走近?
2021/03/18
中山淳史:《世界是平的》等書的作者美國專欄作家湯瑪士·弗里德曼説:「世界正在湧現3種可以稱之為氣候變化的巨大力量」。這一發言出現在1月美國CES展會策劃的其與以色列半導體企業Mobileye高管的對談中。
第一是字面意義上的地球變暖。其次是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相互依存,第三則是「摩爾定律」。
半導體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倍,這一著名的摩爾定律或許還可以稱為「技術的加速進步」。將《世界是平的》的「世界」這個詞換成「企業」或許也能成立。
![]() |
最有意思的是,美歐企業和中國企業都使用了Mobileye在自動駕駛方面取得成果的車載圖形處理器,令人感到世界至今仍是平的。另一方面,弗里德曼指出「技術越是升級(也就是摩爾定律取得進展),企業的行動越會一直被束縛」。他這句話的背景是消費類技術創新也可轉用於軍事用途的這種「雙用途性」。
摩爾定律的速度是什麼概念,或許可以用汽車來舉例。雖然實際上並不存在,但假設以50年前為起點,如果汽車維持了「18個月翻倍」的燃效改善速度,那現在的1升汽油就可以讓汽車環繞地球21圈。這就是摩爾定律的變化率。
世界上難以想像存在這樣的指數函數,但我們在現實中,已開始看到有的企業正在改變行動。例如,最近的日美企業迅速接近或許就是如此。
日本東芝和美國通用電氣(GE)近期就海上風力發電核心設備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兩家的合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但近年來除了核電站的維護等之外幾乎沒有聯繫。但是猶如「舊情復燃」一樣,此次合作的表面化與3種「氣候變化」相符合。
風力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的關鍵之一。因此,美國前總統川普指出,在核心電力系統設備方面存在數據洩露和破壞行為等「安保問題」,簽署了禁止從中國和俄羅斯採購的總統令。當時是在2020年5月。
調整美國供應鏈的動向在拜登政府迅速加強,在2月底簽署的總統令中,強化對象增加了半導體、電池、藥品和稀土等4種。拜登向南韓和澳大利亞等送出秋波,似乎是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在日本,日美企業的合作和共同計劃今後也有可能不斷增加。
最受到關注的是半導體。日本的全球份額在高峰期曾超過50%,現在降至15%左右,但在半導體的製造設備、材料和原材料領域,日本在很多品類如今仍掌握過半份額。
尤其是在涉及化學的材料領域,力爭實現半導體完全自産化的中國被認為也很難在短期內追趕上。美國應該會與日本的産業集群加深關係,同時盡可能將中國排除出去。
最近,台積電(TSMC)的對日投資成為了話題新聞。台積電將在茨城縣筑波市建設研發室和部分製造工序,在背後推動協調工作的被認為是日美兩國政府。
美國目前正在審議《美國半導體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旨在將台積電的製造工序吸引到本國。台積電為英偉達、谷歌和蘋果等多家美國企業代工最尖端産品,美國政府已開始考慮將台積電的工廠放在國內。到時候就需要在製造技術和材料供給方面給台積電提供後方支援。於是日本的半導體産業被美方寄予了厚望。
與12年前的歐巴馬就任總統時相比,日美企業面臨的環境已經大相徑庭。2009年,豐田和通用汽車(GM)、發那科和通用電氣(GE)給歷史性的合作關係畫上終止符,三菱重工和卡特彼勒也大幅縮小合作(隨後取消)。
雙方均感到彼此的重要性下降。當時在雷曼危機後,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日美企業都轉向中國尋找市場與合作關係。但是,這種趨勢再次反轉,最終讓日美企業再次接近的是在高科技技術領域獲得力量的中國。
日本企業應該不會拋棄中國市場。豐田和日立製作所等日本代表性全球企業的在華業務佔比也很高,放棄中國市場是無法想像的。但是,日本多摩大學研究所的國分俊史教授表示,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在中國和美國銷售的産品和使用的零部件、軟體,「有意識地主動區分已成為新常態」。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日本共同代表內田有希昌表示,「企業應提前設想4、5種10~20年後的前景」。環境問題和摩爾定律進一步改變世界將是今後的10年、20年。目前的商業模式與合作關係也將不斷「升級換代」,做出靈活大膽改變行動的經營判斷將更加重要。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