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的主角應是政府,還是企業?
2021/07/19
西條都夫:過去40年裏持續的民營企業主導的經濟範式是否已經迎來轉捩點?美國拜登政權為了應對氣候變暖和加強半導體供應鏈,將投入鉅額的公共資金。而在歐洲和中國,國家推動創新的情況早已是家常便飯。日本在經濟産業省的內部也出現摸索恢復政府主導「産業政策」榮光的趨勢。
![]() |
在6月上旬的日本經濟産業省産業結構審議會的大會上,發放了題為「(日本)經濟産業政策的新機軸」的資料,在小範圍內受到關注。該資料提出要明顯擺脫「市場(商業)的事情交給市場(企業)、政府全力負責市場失敗的善後」這一此前的職能分工,而是開始加入了不少專業人士的看法,「政府才是轉變産業結構的主角」等。
「美國需要新的經濟哲學」、「以前顯得可恥的産業政策如今是非常理所當然的政策」 ——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
「隨著政府向教育和研究提供資金,成為高科技設備的主要購買者,這樣就能提供決定性的支援」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
「國家應該借助Moonshot(將人類送上月球那樣的龐大計劃)成為創新的主導者」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瑪麗安娜·馬祖卡托
在這些言論受到關注、而且被採用為現實政策的背後,存在若干必然性。首先,要達成零碳排放 (carbon zero)這樣的遠大目標,光靠單個企業的努力和積累是不夠的,需要在國家層面注入資金。其次是沙利文等持安全保障論調者身上顯得突出的觀點,即作為競爭對手的中國推進國家主導的産業政策,在人工智慧(AI)和高速通信標準「5G」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果更加深入地觀察,可以發現對企業的不信任感也根深蒂固。因著有《創新型政府:構建公共與私人部門共生共贏關係》、羅馬教宗也對其意見産生共鳴而為人所知的馬祖卡托教授強調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同時也批評指出,大型製藥企業和美國蘋果等部分企業貪婪地利用公共研發的成果,但並未支付適當的對價(稅金等)。
馬祖卡托教授之所以支援屬於美國民主黨最左派的參議院議員伊麗莎白·華倫,也是在暗示自己傾向於「企業=搭便車論」。
實際上,在往往被視為企業的「啦啦隊」的日本經濟産業省的內部,對於並未按預期採取行動的經濟界的不滿也在積聚。圍繞股東大會的該省和東芝的不恰當關係受到社會關注,但一位經濟産業省的官員吐露真心話:「不能交給民間」。日本經濟産業省加強對東芝經營的參與,其契機是在該公司重建過程中實施的記憶體業務的出售。
這位官員表示「此前認為東芝的記憶體業務對日本來説屬於寶貝,只要打一聲招呼,‘經團連’(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的強有力企業就會伸出援手,能拯救‘日之丸’(日本)記憶體。但是,實際上沒有企業自告奮勇,民間資金完全沒有動靜。結果包括外資的重建基金等在內,我們想方設法構建了東芝記憶體的接盤體制」。
如果民營企業缺乏冒險精神,那就只能由「官(政府)」發揮作用,或多或少的經營干預也自然被允許——這是貫穿此次東芝問題深層的日本經濟産業省的邏輯。利弊的判斷交給讀者,但日本中央政府機構的焦慮並非沒有道理。
接下來還是回到正題。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要促進創新、推動經濟向前發展、國家作用很重要這一説法。如果以新冠疫苗為例,國家參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美國「9·11」恐怖事件中面臨炭疽菌威脅的美國政府將傳染病對策定位為安全保障的一環,一直維持優厚的資助。在新冠疫情襲來的2020年以後進一步注入鉅額補貼,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疫苗實用化。這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對疫苗開發整體持消極態度形成明顯對照。
推進日本國産疫苗開發的日本藥企鹽野義製藥的社長手代木功批評稱「如果出現日本固有的變異病毒,存在海外企業是否願意為我們解決這樣的不安。日本政府應該進一步大力支援國産疫苗」。
![]() |
已故前蘋果CEO史蒂夫·賈伯斯(REUTERS) |
不過,就算「官」的作用很重要,但「企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馬祖卡托教授在上述著作中主張稱,從來沒有像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那樣被過高評價的創業者。他指出,該公司的iPhone等採用的技術創新幾乎全部由美國政府旗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等公共機構開發和創造。
然而,雖説研發的根本是公共機構,但作為有潛力的技術種子加以關注,與其他技術結合,打造出有吸引力的産品、服務和設計,使之在社會上廣泛浸透,僅憑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力量似乎是不夠的,這無疑需要賈伯斯的卓越的創意。
官和民(政府和企業)哪一方是技術創新主角的討論仍然得不出結論。但有一點,如果將兩者的冒險精神和預測未來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則將左右國家的興衰。
本文作者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論説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