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儲備打破了消費國與産油國的共識

2021/11/25


      松尾博文:對於日本、美國、中國和印度等聯合釋放儲備原油,不僅要關註釋放能否産生抑制價格的效果,還需要關註釋放産生的影響。因為這相當於宣告産油國和消費國的蜜月終結,當前已經跨過了危險的一線。

  

沙烏地阿美的油田(Reuters)

  

      原油價格突破70美元/桶,徘徊在7年來新高。美國主導的儲備釋放還有中國和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費國參加。原油價格走高對於疫情下的經濟復甦造成沉重負擔,是分裂的世界也能達成妥協的共同課題。

 

      無法重覆使用的儲備釋放

 

      不過,儲備不是為了干預市場的手段。釋放也不能重覆使用。儲備制度下的儲備量也並不是為了穩定原油價格制定的。

 

      國際能源署(IEA)前署長田中伸男在2016年的採訪中表示,在國際能源署主導下建立儲備制度,「是為了給非常時期贏得時間」。背後的邏輯是「在産油國禁運或自然災害導致的斷供之際,只要能堅持數十天、數個月,就能渡過難關」。

 

      在田中擔任署長的2011年,鑒於産油國利比亞的混亂,國際能源署實施了聯合釋放,但2008年在原油價格創出14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價時並未釋放。田中回顧稱,「直到最後關頭還在討論。之所以沒有釋放,是因為油價上漲背後存在中國增長、需求激增這一結構性因素」。

 

      此次,美國主導的釋放反映出了消費國和産油國之間加劇的裂痕。

 

      11月4日,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及未加盟的俄羅斯等組建的歐佩克+的部長級會議以短短30分鐘結束。


 

      在國內因汽油價格走高而面臨批評的美國總統拜登正在敦促産油國增産,但歐佩克+方面的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認為,石油需求「依然受到德爾塔型病毒的壓制」,並未接受。

 

      同一時間在英國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上,要求採取進一步脫碳化措施的討論取得進展。為應對石油供給中斷而成立的國際能源署提出,「實現凈零排放 (carbon zero)已不需要開發新的油田和天然氣田」。

 

      沙特一直發揮市場調節閥的作用

 

      沙烏地阿拉伯能源大臣阿布杜勒-阿齊茲表示,不需要新增投資這一論調「是愛樂之城(La La Land,英文有夢幻之地的含義)」,通過音樂劇電影的片名諷刺該論調脫離現實。

 

      因疫情而大幅減少的石油需求預計2022年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單日需求量將恢復到1億桶。另一方面,由於對脫碳化的關注度提高,石油和天然氣的上游投資在這6年減少了一半。

 

      在11月召開的「世界經營者會議(日本經濟新聞社等主辦)」上,沙特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總裁兼CEO阿敏·納賽爾(Amin Nasser)登臺發言,稱「只需飛機燃料需求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就能消耗完全球原油的剩餘産能。油田增強産能需要57年的時間」,對投資減少的現狀表示擔憂。

 

      頁岩油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産油國。目前,儘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但産量恢復卻十分緩慢。日本經濟産業省的一位官員指出,「之前美國通過增加頁岩油産量奪取了石油市場的主導權,現在已經被沙特、俄羅斯奪回」。

 

      當前的油價高企,説明脫碳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産油國與消費國的對立日益尖銳,另一方面,消費國依賴於發言權增大的沙特和俄羅斯,這一實情正在顯現出來。此次釋放原油儲備可能會造成産油國和消費國之間的裂隙擴大,招致産油國的反對。

 

      1973年發生第1次石油危機時主導石油戰略的沙特石油部長亞馬尼曾經説過:「石器時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沒了石頭,而是因為可代替石頭的技術問世。石油也是如此」。

 

      從這句話的言下之意來看,亞馬尼認為,尋找産油國和消費國都能接受的價格水準,可以讓石油時代延長。自那以後,沙特不再把石油當作武器使用,而是為了用盡最後一滴資源而盡心盡力地當好市場協調員。

 

      脫碳潮流不會倒行逆施。但石油需求不會突然減為零,而是歷經漫長的時間逐漸減少。尋找産油國和消費國都能接受的價格水準是一個不成文的共識,打破這樣的共識,可能會成為全球在脫碳化道路上的不穩定因素。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