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乒乓追夢(4) 世界級選手從「7歲以下」抓起

2021/12/01


      據稱,對於通過細微地掌控球拍就可以左右勝負的乒乓球而言,從小時候開始猛練會比其他體育項目更容易出成果。日本乒乓球協會在大約20年前成立了小學生的國家隊(Hopes National team,HNT)。雖然日本如今從7歲以下(U-7)的階段就開始瞄準世界,但為了避免孩子過於偏重體育訓練也在想法設法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

       

通過「U-7乒乓球選手培養事業」體驗世界標準的對打(由日本KODAMA國際教育財團提供)

     

      12月中旬,日本將組織未來有望獲得奧運獎牌的好苗子舉行為期3天2晚的集訓。預定參加集訓的包括學齡前的孩子在內,男女共14人。這是日本乒協等開展的「U-7乒乓球選手培養事業」。參加者將親身體驗1分鐘超過180次這一伊藤美誠保持的吉尼斯紀錄的高速對打以及比肩世界頂尖選手的猛烈旋轉球。還將通過舞蹈來培養敏捷性和基礎體能。雖説很多體育競技項目開展英才教育越來越低齡化,但連學齡前孩子也參加的項目還很少見。

   

      集訓由日本小學生國家隊的總教練等負責指導,如果在集訓中的迴圈賽獲勝,將入選下一年度的小學生國家隊。2018年創設這個項目的日本一般財團法人KODAMA國際教育財團(理事長兒玉圭司)的負責人對於集訓等的目的介紹稱「(乒乓球的)控球能力被認為在12歲達到頂峰。在儘早的時機適應和習慣很重要」。

 

      集訓並不只是讓孩子們像乾海綿吸水一樣去吸收「世界標準」。比如,還會邀請監護人一起參加刷牙講座。日本乒協的強化本部長宮崎義仁強調這個項目的意義在於「目的不僅僅是消滅蛀牙,還在於讓孩子學會自立。因為被動練習和主動練習,意義完全不同」。

 

      無論好壞,這一代孩子們都會直接受到監護人和教練的影響。據説有個場景至今令宮崎義仁難以忘懷。那是他擔任日本國家乒乓球男隊總教練的2001年左右舉行的日本小學生全國大賽。當時出現了很多選手都蹲著發劇烈旋轉的「王子發球(蹲側砍發球)」、僅靠發球得分的比賽。

 

      「或許當時選手覺得要想贏身邊的競爭對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練習發球。當時,已成為世界標準的反手球也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提高,很多教練都不教。這樣下去等這批孩子長大後就會越來越難贏球。這可能導致日本乒乓球整體實力變弱」,對此深有感觸的宮崎在就任總教練後就馬上新成立了小學生國家隊。由熟悉最新技術和戰術的教練授課,不再實施發球練習。

   

(從前排左邊起)平野、伊藤、石川、張本等參加今年美國世乒賽的日本代表隊隊員。他們都是些從十幾歲起就參加世界大賽的選手。

   

      為了進入日本小學生國家隊而參加的選拔集訓還要考國語和數學,部分選手需要比賽成績加上學習能力才能入選。包括U-7在內,集訓時日本乒協負擔費用,還邀請監護人和教練召開有助於「離開父母獨立」的講座。

   


      在2007年從德國回日本的水谷隼在17歲就拿下全日本乒乓球錦標賽冠軍後,著眼10年、20年後的狀況對指導和訓練體制進行完善的必要性變得更加凸顯。這是因為史上最年少冠軍(當時)的誕生也成為了改寫了日本乒乓球界的領先位置由社會人和大學生佔據的瞬間。

   

      憑藉不用力還很巧妙的球拍控制及擊球速度從10幾歲起就與世界選手切磋交流的趨勢也從此那以後加速發展。2000年出生的伊藤美誠及平野美宇10歲就在全日本錦標賽少年組奪冠,創造了世界巡迴賽史上最年少雙打冠軍紀錄。張本智和在2017年的世乒賽闖入八強、刷新水谷隼的紀錄奪得全日本錦標賽冠軍也是在他初二的時候。

 

      在新冠疫情以前,日本小學生國家隊每月都在味之素國家訓練中心開展集訓。在水谷隼及石川佳純等人就在隔壁球臺的環境下,隊員在無時無刻接受激勵的同時把目標指向世界大賽。日本乒協最近公佈了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選拔標準。宮崎説「想到2028年、2032年奧運會,我覺得不斷使用並強化年輕選手非常重要」,在2022年3月以後定期舉行的日本國內選拔賽的部分出場資格將優先考慮年輕選手。

 

      東京奧運會上,日本選手不僅獲得了奧運史上的日本首枚乒乓球金牌,男女團體賽也連續兩屆奧運會站上了領獎臺。2018年,在日本誕生了半職業的T聯賽,選手和教練員的地位大幅提高。不過,競爭越激烈,留下來的選手也就越寥寥無幾。

 

      宮崎期待地説「正因為如此,希望珍惜從小時候就以瞄準世界、在學習和日常生活方面都全力以赴的這一過程。將來即使無法留在乒乓球界,也可以成為在其他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我的理想是所有隊員都成為(人生)贏家」。乒乓球也是終生運動的代表項目。著眼於更廣泛人群,將乒乓球作為文化植根日本社會的努力應該沒有止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鱸正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